一个活色生香又面目不清的字——兼说温岭“gie糕”
潘灵剑 /文
以前砌砖粉墙时常用到蛎灰,蛎灰掺上旧麻绳、旧麻袋斫成寸段的麻筋,可以增加黏力,嵌墙缝。小时候会听到泥水师傅指着墙缝吩咐徒弟:“咯掸蛎灰gie/嵌眼进克。”(这里嵌点蛎灰进去)要徒弟把墙面补平整。又想起石匠用石子片gie/嵌墙基的空隙;补船师傅用桐油腻子gie/嵌木船的洞隙;补碗匠打好铆钉后,再在碗缝上gie/嵌釉泥……这些行当都颇有些历史了。
gie,就是这些老行当的一道工艺,也是这些工匠的日常关键词之一。它比这些手艺更古老,也因这些手艺而变得鲜活。仔细回味他们口头上的gie/嵌(kie),实质含义在这里没什么区别,只是发音稍有不同。嵌,最初的意思是“山谷深的样子”,其含义有逐步丰富和演变的过程——东汉《说文》:山深貌;南朝《玉篇》:坎旁孔也;宋代《集韵》:嵌巖深谷;明代《字汇》:陷入中也;到了《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初版),才有明确的“填塞,镶嵌”的义项,这是今人最容易理解的意思。温岭话“gie牙缝”(塞牙缝)及“gie圆”的gei,可与之呼应。“嵌”早期凹陷的意思,温岭话中其实还在用,如“嵌眼”(眼部凹陷)。
“嵌”的意思甚至越出了传统的词典义。围棋术语“嵌”,表示突入对方缝隙间下子,这不是一般的“填塞”的意思,其战斗性是不言而喻的——棋手想占对手便宜,要来一番搏杀。吴方言里,“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常用义,后来在《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里得到表述:“<动>插进,挤进。……讣闻浪也嵌仔下去,觉得闹猛点。(《九尾狐》61回)”《九尾狐》为晚清梦花馆主所著的长篇小说,清代十大社会谴责小说之一。“嵌”解作“插进,挤进”,和温岭话gie非常呼应,如:“gie勿进”“gie勿过”“gie进gie出”“死gie个gie”“挤挤gie gie”,这些gie都是“挤”的意思,如果非要分辨和“挤”的差异,那就是gie侧身的动作多一些,侧身容易挤进去、挤过去嘛。
从填塞、挤这两个意思看,“嵌”(kie)和gie是如此接近,简直可以互替,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①比如“gie进gie出”等,不大好用“嵌”替代,gie的主动性更明显,包括侧身动作;②两者发音也有差异,应是两个字。
“嵌(kie)圆”和“gie圆”都有人说,意思也一样:把馅儿嵌到圆子里。圆、麦缸都是凹陷的,说“嵌圆”“嵌麦缸”显得特别合适。麦饼则包卷而成,说“gie麦饼”的居多。而“gie糕”,如今因成为温岭最主要的早餐小吃之一而声誉日隆,正其名日益迫切。平心而论,嵌糕之名,虽不是终极,但已相当确切。“嵌”有“紧紧埋入”“填塞”的意思,把馅儿及卤汁裹在糕中。上文举了不少“嵌(kie)”“gie”语义语用近乎一致的实例,也是为此铺垫。和打糕、擀面等名称一样,嵌糕一词也是动宾结构,强调了制作工艺本身。
如果把“gie糕”写成“馅糕”,对外地人来说可能就没什么新奇感,gie这个活色生香的字就会被通行字遮蔽。“馅”如果读成gie,那么“gie豇豆馅圆”岂非读成“gie豇豆gie圆”?显然不通,应该读“gie豇豆an/ai圆”。把“gie头”写成“馅头”后,认为“馅头”就读作“gie头”,这实际上近乎循环论证。“馅头”一词吴语里确实有,“馅”在吴地有各种读法,其音近同于“酿”“酿心”“心/芯”“爱”“咸”“按”等,不一而足,但就是没听说读gie的。此外,“馅”在《字汇》《康熙字典》《辞源》里的释义都比较简单,都作名词,没提到动词用法。该字的活跃度,与“嵌”相比,相距甚远。我们可认为“gie糕”是一种馅糕,但两者不能画等号;温岭话“gie头”确实指“馅头”,但“gie”和“馅”根本就不同音。也有人把“gie糕”写成“夹糕”,对此,网友归去来曾反驳:“‘夹’字方言读音与‘gie’‘kie’都不同,且‘夹’是入声字,因此完全可排除。”深以为然。
这里补充几句,gie还有其他生动的用法,是“嵌”所不及的,如:①麻烦帮我gie个前排位置。②这个人有头路,gie进机关工作了。③老王经常在镇政府里gie gie,办这事他可能有办法。这几个gie,均可视为“挤”的引申,但“gie gie”指钻进特定人群里有目的地交往。
那么gie究竟是什么字呢?不得而知。不是所有方言都能找到完全对应的文字。陕西“biáng biáng面”的biáng,人家算是造了个字,简体42画,还编了10多种书写口诀,但毕竟是方言字,书写又烦,难以推广,作为关中饮食文化的一种独特符号倒是可以的。gie目前虽无终极定字,但它的义项已非常清晰:①填塞。如~缝、~料。②专指填馅、包馅。如:~糕、~圆。③挤,尤指侧身挤。如:~进~出。④设法占位,设法谋取。如:~位置。⑤指钻进特定人群里有目的地交往。如:(在重要机关单位)~~。在没有发现本字之前,“gie糕”写成“嵌(kie)糕”,仍然是最合适的。
插图 陈 静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303/14/content_1690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