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黄岩方言汇编

黄岩方言汇编

夏吟.jpg 夏吟 女,1964年10月生,浙江黄岩人。黄岩历史学会会员。1985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专业。2009年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中发表《<金瓶梅词话>中的黄岩方言简编》。

黄岩方言和《黄岩方言汇编》(代前言)

黄岩方言指吴方言区越语系浙东方言片中的台州方言南片,使用地区包括今台州市黄(岩)椒(江)路(桥)三区以及温岭市,玉环的清港、楚门等原大陆,乐清的大荆,永嘉与黄岩交界的几个小村,大致上就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而设置的永宁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更名为黄岩的县境,方言区与古代的行政区基本上一致。温岭人李荣先生所说的“太平话”,其实温岭(太平)县是明成化五年(1469)从黄岩分出去的,但是行政区域虽然分开了,而语言却依然按照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习惯在继续使用着,太平话依然是黄岩话的一部分。诚然,即使是黄岩方言,椒江(海门)、路桥、宁溪、温岭、楚门、大荆等地也不是完全一样而有一些细微的区别的,只能求大同存小异,以黄岩城关的为代表来进行研究了。

黄岩古地,多处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铲、石(𰧆)、石矛头、石犁头等遗物,可见5000——7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活了。公元前512年以后,原在洪泽湖、淮河一带的徐国被吴灭后,其一支后裔流亡至黄岩大唐岭筑“徐偃王城”,是最早的外来人口迁入。公元前355年,越被楚灭后,“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正义》曰:今台州临海县是也。)朝服于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浙东南的称“越东海国”(俗名“东瓯国”),这是第二次人口大迁入。徐人、越人后裔都带来了比土著先进得多的文化,他们的语言当然也慢慢地融入。东晋以后,特别是唐末五代和南宋初期,大批中原人士避战乱来到这安定富饶的乐土,中原语言的影响不言而谕。土著的语言加上外来的、特别是中原语言的影响,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黄岩方言。

黄岩方言的第一大特点是保留了大量古语音中的入声字,如从一到十这十个数中,就有一、六、七、八、十这么五个是读入声的,黄岩人用黄岩话读起柳宗元的《江雪》、李清照的,《声声慢》来,入声韵是相当标准的,各种古韵书中的入声字,黄岩人读起来也都是入声,没有普通话那样的“入派三声”的现象。

其次是黄岩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音,如“下马威”,不读xiàmǎwēi,而读òmòyū,摆(bà)夜(yǎ)麻(mō)加(gō)家(gō)嫁(gó)虾(hó)等等,均与普通话相去甚远,而与古音相同或相近。

第三,不少古词语还活在黄岩方言中,如:大虫(老虎)、蟢(蜘蛛)、孃(祖母)、邻舍(邻居)、太医(中医)、脚髋头(膝盖)、窟臀(屁股)、央(求、请)囥(藏)、巴结(拍马屁)、活堕(令人作呕)、嚎(叫)、吊(挂)、眠柜(木制,既可作床,又可放物的家俱)等等。“中午”叫“日昼”,“白糖”叫“糖霜”,“菜茎”叫“菜蕻”,“门槛”叫“地栿”,“耳环”叫“丁香”,不胜枚举,无不古色古香。

第四,一些特殊的语言结构,颇为别致,如:很好、很白、很长、很远,说成“好猛”、“好得猛”、“好显”,白、长、远等形容词性的,大多可这样说,把“状谓”结构变成了“谓补”结构。再如:先走、先望、先吃、先忖,说成“走过头先”、“忖过头先”等,动词性的状语移到后边变成补语。还有“讲话轻轻似(改)”,“吃饭慢慢似(改)”、“读书静静改”、“切得细细改”也就是“轻轻地说”、“慢慢地吃”、“静静地读”、“细细地切”的意思,当然这种状语后置也可说成“慢慢似(改)走”、“轻轻似(改)讲”的。类似这些约定俗成的说法,使用频率相当高,绝非个别偶然的特例。

第五、黄岩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音变,例如:部长、县长、校长、家长中的“长”字,读“生长”的“长”字本音,独独“小组长”的“长”,读“成jiàng;桌脚、墙脚等的脚字,读“手脚”的“脚”本音,但“菜蔬脚”(吃剩了的一点菜蔬)、“碗脚”(碗中剩下的一点食物)、“饭脚”(一点剩饭)以至于“羹脚”、“酒脚”,要读成jiang;:鸟类,驼鸟的鸟读本音,但“打鸟”、“养鸟”的“鸟”则读“吊”去声;头顶、另头、芋头的头,读本音,“纸头”、“裤头(短裤)”、“抽头”,的“头”,读如“豆”音;老娘、猪娘、芋头娘的娘,读本音,“新妇娘”、“娘子”、“小大(音度)娘(小姑娘)”、“度娘(姑娘)”,都要读成“仰”;日头、日子的日读本音,“三十日”、“末脚日”的“日”读如“宁”去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没有理由,没有规律,但约定俗成,习惯上大家都是这样读的,我们只能称之为方言中“小称音变”现象,你是不是正宗黄岩人,讲的是不是正宗黄岩话,从这些细微的地方一听就能听出来。

黄岩方言还有一些特点,不一一细述了。

黄岩方言至今还有近两百万人正在使用它,旅居外地的老乡,大多“乡音无改鬓毛衰”,半个多世纪不见,归来仍是一口黄岩话,母语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有一位旅美的黄岩老乡告诉我,他们在国外同乡人常常会聚,有一次会聚时,有人提议进行黄岩话比赛,结果讲出“炒镬絮(音四)”的人得了第一名,讲出“好稳勿稳,弹胡钻(音自传的传)竹滚”的人得了第二名。看来对于黄岩人来说,“洗碗布”、“弹塗鱼钻竹筒”的说法太苍白了,黄岩方言之神韵,就在这种独特的说法之中。

我们是黄岩人,乡土之情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母语,我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总想给黄岩留下一点什么?这就是我们编写这一本书的初衷。

研究方言的人都会碰到这种极普遍的现象:方言语音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生动而传神,但都活在人们的口上,口耳相传而没有文字记录,现在虽有国际音标可记,然而国际音标仅是专家们的事,在群众中并不普及,注了也等于白注。黄岩话中如:太阳将下山而未下山,一半还在山外,一半已被山遮住了,这种情景叫“太阳戆山”,这“戆”字只是读音差不多,意义上是风马牛不及的,我读初中时请教过语文老师方通良,他是参与《黄岩新志》编撰的黄岩通,也说没有这个字,后来我自造了一个“旵”字,可通得过吗?再如:将杂草和泥巴混在一起,慢慢用文火烧成泥灰,用来做肥料,这农活在农村几乎家家都做,人人口上常说的,叫“梅(音近)灰堆”,写成“梅灰堆”也没人看得懂,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徒唤奈何,不知用“煝”字,人民群众能认同否?

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在编写本书时只是拟定一些原则,使文字记录有所遵循,因为编方言辞典总不能叫读者去听录音,还是要依靠文字的。

用汉字记录黄岩方言的一些基本规则:

一、所用汉字必须按黄岩方言读音,不能按普通话或其它方言读音,否则就不是黄岩方言了。

二、所用汉字与黄岩方言音节有以下几种关系。

1、所用汉字与黄岩方言音节读音完全一样,即为同声同韵同调的同音字,这种情况最好,但为数不多。

2、所用汉字与黄岩方言音节同声,但不同韵,同调或不同调,属于韵转的近音字。

3、所用汉字与黄岩方言音节不同声,但同韵,同调或不同调,属于声转的近音字。

4、所用汉字与黄岩方言音节同声,同韵,但不同调,转调,也属于近音字。

5、所用汉字必须有另一种特殊的读法才与黄岩方言音节相同或相似,只能用汉语拼音或国际音标注音。

三、所用汉字与黄岩方言音节在意义上的关系如下:

1、意义完全相同的,最好,但为数极少。

2、意义相近或相关,甚至有一点关系的,也好,但也不多。

3、意义完全没有关系,仅在读音上有上述种种关系的,最为常见。汉字仅是黄岩方言的音节符号,不必强求意义关系而牵强附会。

本词典所收入的条目,约四千五百多条,其中包括词儿,如“大(音度)贫”、“道地”等;短语,如“半天松花”、“瞎眼狗朝天嚎”等;俗语、谚语,如“吃麦碎饭游西湖”、“太阳晒到破团箕”等。尽量做到覆盖面大一些,但远远不是全部,只能有代表性的略举其要而已。

文字记录上,尽量保持原音,所用的字只取其音,不求其义,能兼及音义的,当然是首选,但毕竟太少了。有些音节找不到相应的字,只好“借代”,如“解和”(哪里),是不能以义求之的。音变现象很普遍,只能在本字后加注,如:“大(音度)娘(音仰)”意思是“姑娘”。除了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如上例)以外,还注明“文读x”,指书面语读音;“白读x”指口语读音。所用来注音的汉字,都按黄岩读音,读成外地音则不确。也有的找不到相应的汉字,只好注汉语拼音。

同一个词语,有几种讲法,如“开散”(意为“吹牛”),也说“开散子”,则写成“开散〔子〕”;或如“小孩子”,可以说作“细佬〔头〕”、“小萌”,则写作:“细佬〔头〕〔小⿰人不、小萌〕”;同一词语有几种写法的,亦注明,如“乌颅〔葫芦〕头”等等。

释义这一项,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如包食饼筒的外壳这一张薄饼,有“麦饼”也叫“糯米麦饼”的,是用糯米粉加水揉好,用“麦饼卷”卷成圆圆的薄饼,再放在平底锅上烙成的;也有“食饼”,则是用麦粉加水搞得较稠,再用手在平底锅上摊成圆圆的薄饼;还有“麦油脂”,是麦粉加水搞得较稀,用勺子在平底锅上摊成圆圆的饼,比“食饼”要厚。解释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附带说一说临海话中也有“麦油脂”,但相当于黄岩话的“食饼筒”,天台话叫“饺饼筒”。再如“犁脚头”,只好解作“儿童游戏”,“打阔夼”,只好解作“儿童玩具”,要再细说起来,实在很繁还说不清。俗语、谚语中也有很复杂不大解得清的,只得不说,仅释为“俗语”、“谚语”,好在黄岩人对这些都能意会,就不必言传了。

有必要的地方,也举了一些例句,特别是一个词语有几种意义、几种用法的,各举一例以说明之。

研究浙江方言的元老吾师傅国通教授说:“台州方言还是空白”,研究黄岩方言的人也还很少很少,我们只是在荒野上摸索,“摸着石子过河”,还不知道能否过得去?不过拿出一个粗坯来,让大家评论,或否定,或修正,或获取经验,或吸取教训,评论起来总还有个依据,比凭空议论不着边际要切实一点,我们愿意做铺路石罢了。

方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这些门外汉,不自量力,差错自不待言,敬请各位专家、乡贤帮助指正。

池太宁

2011.12 于黄岩文化工程办公室

黄岩方言汇编.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01/20 21:51 由 beno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