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哈、水哈、稻秆哈——谈台州方言字“哈”
程和平 /文
台州方言中有个鲜活的方位词叫“哈”,如山哈(山里)、水哈(水中)、草哈(草丛中或草堆里)、柴哈(柴堆里)、沙哈(沙里)、稻秆哈(稻草堆里)、烂泥哈(泥土中)。“哈”通常指在一个集合体的中间,在一个可以遮掩、隐藏的物体的内部。它由“缝隙”义引申而来。椒江老城区方言“拍脚哈(胯下)”即指两腿间的空隙。“哈”由“处在其中”又引申出“一起”的含义,如“囥哈的(放在一起)”“掺哈的(掺和在一起)”“坐哈的(坐在一起)”。
民国《黄岩县志稿》将“哈”的本字考为“界”,认为“草木丛生之境曰草界、树界,界读若赫(去声)”,但“界”仅指地域范围,与“哈”之“内部、其中”义不合,难以成立。
有人记作“罅”。“罅”在现代汉语里是个生僻字,但古汉语中不是。《说文解字》说,“罅”意思是裂、裂开。原指陶瓦器物在烧制时容易裂开,引申为裂缝、缝隙。根据古代韵书的注音,“罅”折合成普通话读“xià(下)”,折合成台州方言读“ho(虾,去声)”,如“眼罅来(眯缝着眼)”(见李荣先生《温岭方言语音分析》)。俗称小眼为“虾皮眼”,“虾”应是“罅”的谐音。江浙一带方言“罅”多有“ho”的读音。
关于“罅”字的考证,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说:“凡隙皆曰罅……微视、微开唇皆曰罅。”民国时期的《鄞县通志》载:“甬称目极近视须蹙眥成罅缝而后可观察者曰‘罅(目+祭)眼’。”可见“罅”在方言中既指缝隙,亦可指“眯着(眼睛看)”等。
“罅”还有一个读音“ha(哈,去声)”,是学者对中古汉语通用语的拟测。按照这个读音,“罅”跟台州方言“哈(其中)”音义皆吻合,因此可以认为“罅”就是“哈”的本字。
以下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古汉语“罅”既指缝隙,也指“其中”,另有引申义漏洞、缺陷等。椒江老城区方言,“哈”主要指“其中”。指缝隙则直接说“缝”,比如“门缝”,就是指门板上裂开的缝隙,或者门没有关严实时留下的空隙。椒江话不说“门哈”,窗子上的缝也不会说“窗哈”。“裂缝”“板壁缝”等,椒江话也绝不说“裂哈”“板壁哈”。
古汉语却不同。“门罅”即“门缝”,例如陆游的诗句“犬吠闯篱隙,灯光出门罅(灯光从门缝里漏出来)”。宋《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也提到“门罅”,说的是校书郎张仁宝英年早逝,下葬前灵柩暂时停放在东津寺里,继寒食日听到叩门声,“端午日,又闻扣门声,其父于门罅伺之(张仁宝的父亲从门缝向外看),乃见其子……”
古汉语“窗罅”即“窗缝”,如李白清平乐词“禁闱秋夜,月探金窗罅(月光从窗缝照进屋子里来)”,陆游《荆门冬夜》“有情窗罅恰通月,耐冷橹枝多得霜”。
“罅”与“间”可有一比。《说文解字》:“閒,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注释,“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閒,现在写作“间”,原指缝隙、间隙,引申为空间、时间,如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山间”既指山峰间,亦泛指山中。“山罅”跟“山间”的情形完全相同,如清人诗句“炉前香未尽,山罅月初生”,“山罅”即“山间”“山中”。
汤显祖《牡丹亭》中“你带微醺走出这香山罅,向长安有路荣华”,今人注释:“罅,本为裂缝,这里指山口。”将“山罅”解作“山口”是注者的理解,并无证据。结合方言,这句话解作“走出山哈”未尝不可。《牡丹亭》另一处“他春心迸出湖山罅,飞上烟绡萼绿华”,山口能飞,山峰间能飞,山中别处也可飞,“湖山罅”应该就是湖山间。又如唐代方干《送钱特卿赴职天台》诗句“路入仙溪气象清,垂鞭树石罅中行”,尾句理解成“信马穿行于山石林间”应大致不差。
各种现象表明“间”跟方言的“哈”意义相当,关系密切。“山间”即“山哈”,“水间”即“水哈”,“人间”即“人哈(人堆中)”,“毛发间”即“头发哈”,“睡梦间”即“困梦哈”。椒江话中,“细佬陷(或夹)个大娘哈(男孩泡在女孩堆里)”“钞票塞衣裳哈(钱藏衣间)”“鸟屙脱头发哈(鸟粪掉落发间)”,均以“哈”表示“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台州方言“山哈”跟畲族人自称的“山哈(山里人)”无涉,据称畲语“山哈”意为“山客”。
我们还可以利用诗词的对仗来理解“罅”字。例如:“空中大士澹相对,山罅清泉空自流”,“空中”对“山罅”;“徐行修竹间,小立疏梅罅”,“修竹间”对“疏梅罅”;“牛眠草色里,犬吠竹林罅”,“草色里”对“竹林罅”。以上诗句引自《全宋诗》,这几处“罅”皆作“其中”“其间”解,用方言读作“山哈”“梅哈”“竹林哈”,音义皆通。
“罅”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如何选择?读“ho(虾)”最稳妥,尤其是书面语词汇,如罅缝、罅隙、孔罅、补苴罅漏。若跟方言“其中”的含义契合度高,又为口语词汇时,就可考虑读“ha(哈)”,如“树梢山庙出,草罅石门开”(元末明初陶安),“三更微月漏云罅,十里江山皆夜明”(明李荇)。还有清代僧人通门诗句“未可天生悦口物,从他烂坏堆泥罅”,大意为葡萄佳果,天生美味,竟不得赏识,任其腐烂堆积在泥中。当然,需押韵或能获得方言亲切感时,应该也可选读“ha(哈)”音。
“ho(虾)”与“ha(哈)”分别为“罅”的文读和白读,读音规律跟“何”“拖”等字相同。如“何物”读作“介姆”“鞋姆”,“何”韵母“a”,“何时何地”的“何”韵母为“o”。又如,“拖(to,椒江话tu)拉机”和“牛拖(ta)田”,情形相同。
“罅”的读音也反映在地名中。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有个“方家罅”村,是600年前的旧名,因“罅”字难认,上世纪80年代改为“方家哈”。松江区另一村“石家罅”,以地形得名,“石头堆成堆后产生的缝隙扩大后成平地,故名”。地名网上的注释跟椒江话“石头哈”的含义一致。松江还有一村“顾家罅”,又名“顾家哈”。松江话“罅”跟“哈”同音。
“罅”字的副产品是“朗哈哈”,椒江话指稀疏有空隙,本字大概是“朗罅罅”。“罅罅”意为有空隙的样子,“朗”为稀疏。《汉语大词典》解“朗密”为“疏密”,并引1500年前《昭明文选》中“朗密调匀”一语为例,现代汉语“疏朗朗(稀疏的样子)”亦可为证。
综上所述,“哈”的本字为“罅”,“罅”有两读,大致是“眼罅来”读“ho(虾)”,表缝隙等书面语也读“ho(虾)”,其他口语词可按“ha(哈)”来念。
最后,读一首带“哈”的台州歌谣,一起感受方言的韵律之美。《十二生肖歌》:老一细,老二好力气,老三名头大,老四坐山哈……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7/08/content_23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