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发表的方言字最好用正字
余喜华
曾经,在朋友圈读到一篇发表在某知名网站的文章,文中有一方言字——“ke鱼人”的“ke”,用的是“柯”字,并在括弧中注明词义为“捉”。该文“柯”字的用法是否正确呢?
柯,现代汉语拼音[kē],本义为斧头柄,引申为法则。没有用作动词的“捉”的含义。
曾经在《台州晚报》上读到过台州学院副教授郭建利的方言文,其中一篇台州方言的俚语句:“种田人啜米糠,卖盐人喝淡汤”“山里人烧青柴,抲鱼人啜死蟹”。该文的方言“ke鱼人”用的是“抲”字。
抲,现代汉语拼音[hē][hè][qiā],[qiā]音词条下解释古同“揢”,词义:扼。另有的词义为:握、持。显然,抲,古通“揢”,读作[ké],合乎方言“ke鱼人”中“ke”字的读音及含义。
其实,现代的方言,搁在古代就是官话。黄岩籍著名文化学者朱幼棣曾说,台州方言是唐宋官话,温州方言是魏晋雅言,因此现代的台州人和温州人用各自的方言对话,如同唐宋的人与魏晋的人在交谈,当然谁也听不懂对方在说啥。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演变,古时的官话雅言,已不再常用,成为了生僻字,而在人们的口语中,却保存了下来,久而久之,演变成了方言。因此,大多数的方言,都是可说可书,有正字的。这些方言正字读音,有些与现代汉语拼音相同,有些却产生了变音。上述“抲鱼人”的“抲”,就是这种变音的代表。譬如“白醭”的“醭”,意指酱酒等发酵液体的表皮,音[bú],方言读[fú];又如乌饭麻糍也叫“乌稔麻糍”,其中的“稔”字,音[rěn],方言读[niān],本就是古音。因为该字方言音与“岩”字读音非常像,曾经很长时间,我把老辈人口中的“乌稔麻糍”听成了“乌岩麻糍”,无知地认为他们说错了。
我在《掸篷壅》一文中,将方言“pengyong”两字写作“篷壅”,这是我没有深研方言字而写的白字。台州方言中的“pengyong”指灰尘,现代汉语写作“蓬尘”,用“蓬”代“篷”更为适当,而郭建利指正说,“塳”字更为准确。确实,“塳”的本义就是灰尘,“塳壅”才是“pengyong”的方言正字。
口口相传的方言文字,博大精深,是传承古老语言文化的沃土。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认知有限,不可能都懂方言字,如果私下交流涉及方言,用同音字替代,是无可厚非的。但写作者本是文化传承的使者,理应承担起科普方言的责任。因此,在写作中,涉及的方言字,最好写正字,确实没有正字的,方可用同音字替代或用拼音记音。
转载自: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507/22/content_23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