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

潘岳军

“高高山”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高山,而是谜语猜测的一种名称。

猜谜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带有文学性质的文字游戏,既是一项趣味较浓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是一项开发智力的活动。

记得孩提时期,由于物质生活并不充裕,尤其在农村乡下根本就没有电灯,更谈不上电视、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物,用于照明的也只有煤油灯和蜡烛。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吃了晚饭后,就早早地洗脸洗脚,然后爬上床头。要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聊会儿天,要么钻进被窝蒙头大睡。那个时代的夜生活是真的无聊,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夜,低矮的房内似蒸笼般闷热难眠,只得搬出家中的几条长板凳,拼合起来,或搭上门板,躺在狭小道地里享受少有的凉风。

母亲做完家务后,也会走出房门,坐到我们兄弟几个的旁边,边拿着蒲扇帮我们赶蚊子、送凉风,边编着不同的谜语让我们猜。

母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生活阅历却较为丰富。让我至今难忘的是那谜语“高高山”,所猜的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衣物和人体各个器官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高高山上一张床,困着一百个小和尚。猜猜是什么?”母亲出题了。

“山上哪有床呀?”年幼的我不解地问。

“不是真正的床,而是我们家里生活必用的。”二哥、三哥也在抓耳挠腮地猜着。尽管我们苦思冥想,但仍就猜不出来。这时母亲会边鼓励边提示我们,再想想。“就是做饭烧菜时用到的,没有它就吃不上饭。”母亲提示说。

那个年代做饭烧菜用的是土灶,燃料都是毛柴、稻草、麦秆等,没有火柴的点燃,也就做不了饭。这时,哥们几个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柴。随着燃气灶的制造生产,火柴也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舞台,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高高山上一座桥,一头吊牢一头摇,就是在我们身上的。”母亲又出谜语了。

“想不出呀!”

“好好想想,在头部的。”

“舌头!”

……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夜,还是寒冷的冬夜,母亲都会让我们猜谜语,或是教我们一些童谣。

至今我还记得许多“高高山”为题的谜语:

高高山上一堆草,密密麻麻长得好。(头发)

高高山上一间店,十八罗汉都坐遍。(牙齿)

高高山上一堆草,草下面有一对宝。(眼睛)

高高山上种韭菜,不稀不密刚两排。(眉毛)

高高山上一口井,脱落客来平头颈。(衣裳)

高高山上一盆葱,一日下来拔三遍。(筷子)

高高山上一条蛇,蛇头昂起会开花。(煤油灯)

高高山上有群鹅,客人来了赶落河。(汤圆)

高高山上一堆竹,小人看到就想吃。(果蔗)

高高山上一个白老倌,日日卖汤圆。(羊)

高高山上一株松,头头圈圈挂酒盅。(柿)

高高山上一株蒿,头头圈圈挂剃刀。(扁豆)

高高山上一株刺,头头圈圈挂红箸。(茶豆)

高高山上一支箭,射下来也看勿见。(松树)

高高山上一株老芥菜,越刮越坦开。(棕榈)

高高山上一堆灰,千人万人扒勿开。(雾)

高高山上一根绳,跌落客来呒处寻。(撒尿)

高高山上一根线,千刀万刀割勿断。(下雨)

高高山上一只碗,千年万年落勿满。(水井)

高高山上一堆灰,大风大雨刮勿开。(岩石)

我还记得关于“呒骨头呒毛”的几句谜语,如:

呒骨头呒毛会打洞。(蚯蚓)

呒骨头呒毛会吐丝。(蚕)

呒骨头呒毛会游泳。(蚂蟥)

呒骨头呒毛会喷水,手碰水来会发痒。(海葵,方言:沙蒜)

上有毛,下有毛,中间有粒黑葡萄。(眼睛)

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耳朵)

头戴凤凰帽,尾戴小生帽,身背龙袍套,弯着成圆圈,走路扇一扇。(虾蛄,方言:虾狗弹)

童谣类的如:

扇扇凉,勿赖娘。赖赖娘,娘要打;赖赖爸,一捆柴;赖赖孃,三拐杖。《扇扇凉》

兜兜虫,虫袅袅;兜兜鸟,鸟会叫;兜兜鸡,鸡会啼,兜兜蝴蝶半天飞。《兜兜虫》

磨磨麦,请度伯,磨细糠,请大家,磨起细,请格姊丈囡儿婿,磨碎米,请娘姨,娘姨勿吃米糕,糖搭搭,吃着光。《磨磨麦》

燕啊燕,飞过店,店门关,飞过山。山头白,好种麦,麦头摇,好过桥。桥头打花鼓,桥下娶新妇。《燕啊燕》

一螺富;二螺做;三螺卖麻布;四螺掼刀枪;五螺杀鸡娘;六螺六,掼便勺;七螺七,讨米乞;八螺八,供菩萨;九螺九,做太守;十螺全,中状元;十螺箕,讨饭连路嬉。《手相歌》

岁月似流水般悄然逝去,慈祥的老母也离开了人世,虽然童年这段金色时光早已离我远去,但猜谜语等童年趣事已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212/06/content_16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