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喜华 文/图
最近,一位文友提到“筻塘竹”一词,说这种竹子种在水塘边,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筻塘竹”的叫法,或许是各地方言口音有些细小差异的缘故。我认为,写成“筻筤竹”更为妥当。
“筻筤竹”三字,都是“竹”字部首,不用费力应能猜到,是指某种竹子或竹子相关的事物。没错,台州方言中的筻筤竹是指竹丛,当然通常指竹径较小、竹竿细长的那类竹丛,比如苦竹、金竹。
为什么筻筤竹在方言中词义为竹丛呢?那就先来看看“筻筤”两个单字的含义。
“筻”音[gàng],方言音[g’ang]一声,字义为地下盘根错节的竹根;“筤”音[láng],方言音同,本指古代一种仪仗,即华盖,引申为竹丛。筻筤两字合用,也指竹丛,通常这类被称作“筻筤”的竹丛,为一根根的竹竿密密麻麻地紧紧挤挨在一起,要想伸进一只手臂都有些困难,一个人更别想钻进去。竹丛的顶部枝叶,则散开成伞状,就像是一个华盖。
在台州,虽然有许多地方将筻筤竹丛种在河岸边或水塘边上,但在没有河流经过或水塘的村落,人们常将“筻筤竹”种在屋后杂地或附近的山坡地上,所以它的叫法跟水塘是无关的。
我的太公,坟在临村山上,坟前就有一丛筻筤竹,是胆竹丛。每年清明上坟,我们想穿过竹丛到坟前都很困难,得带着柴刀砍去一些竹竿,硬生生开出一条路来。
二三十年前,我们砍掉了坟前几竿竹子,事后当地人会跑来骂骂咧咧,因为那时的筻筤竹还有用处,虽然胆竹、金竹不像毛竹有大用,也是农家做筲箕、篰篮等农具最经济的材料。我爷爷就曾是做筲箕、篰篮等农具的一把好手,当然我家的筻筤竹种在河岸边,因为我家老屋西边就是东江河。
老家路桥螺洋街有条横街,就叫“筻里”,想必当年这里曾经长满筻筤。如今轻轨S1线从螺洋老街穿过,老街拆除了,“筻里”的地名也不存在了。
转载自: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405/07/content_20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