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饼筒像卷箳

余喜华

端午节,对国人而言,是继春节、清明之后,第三个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源于古人的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因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人们过节的重头戏自然是节日饮食。南方稻作地区,端午节的主食以粽子为主,尽管粽子的形状、大小、包裹物、馅料等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粽”。北方地区,端午的饮食则以面食为主,做法、花样也是多种多样,各具地域特色。

而地处南方的台州人,总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台州人在端午这天不吃粽子,却吃一种叫“食饼筒”的有馅烙饼。食饼筒的外皮,台州人叫“食饼壳”,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做的烙熟的大饼,直径大概有三十几厘米,里面包进去十几样菜蔬,卷起来有成人的小臂粗。

借用一首台州临海节俗竹枝词来形容食饼筒之粗壮,该《疰夏(立夏节)》词曰:“食饼筒筒像卷箳,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

食饼筒筒像卷箳的“箳”是什么东西?箳,方言音[píng],是台州人用来晒稻谷的竹制晒具。箳,有的地方也叫作“簟”,就是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词句中的“簟”,本来当竹席或竹帘,台州人创造性地把它改造成了晒具。

箳摊开来呈长方形,长约四五米,宽约二三米。卷起来呈圆筒状,可横放,也可竖放,卷筒直径有二三十公分之多,食饼筒像卷箳,够夸张,够唬人吧!难怪外地人初来乍到台州吃食饼筒,无所适从,不知道咋包;主人包好给他,拿不住,不知道咋拿;好不容易拿稳了,不知道咋吃,窘相百出。

像卷箳的食饼壳就是北方人的大饼,豆芽小菜则是南方人的菜肴,为什么台州人端午节要吃兼容南北元素的小吃呢?这既跟台州的山水地域相关,又跟台州人的族群来源相关,更跟台州人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主流的和合文化相关。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台州山多地少,山地多水田少,故而在粮食作物上,是水稻与麦子、高粱、大豆、洋芋等其他五谷兼顾的格局,因而台州人餐桌上的主食也是米饭与面食参杂互补。体现在食饼壳的原料上,南部温黄平原多用糯米粉,北部临海、天台、仙居多用面粉。因而虽同为台州,各地做出的食饼筒叫法却各不相同,什么拭饼、湿饼、锡饼、熺饼、麦油煎、麦油脂、麦焦等等都有。随心所欲,你叫你的,我叫我的。

台州旧属越地,曾经隶属过古越国,后世经历过闽越、瓯越国的统治,而今台州人几无百越少数民族,都是中原汉族后裔。东晋南北朝、两宋之间的中原动荡,大批中原士族衣冠南渡,避居台州这方交通闭塞亦少战乱的净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同时也将北方各式面食技法引入,与本土饮食技法交融,创新出具有台州特色的饮食文化。端午小吃食饼筒便是其中之一。

食饼筒的馅料,竹枝词说是“豆芽小菜炒麸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视各人家庭条件和饮食喜好而定,少则五六样,多则十几样。

其中有一样炒米粉干则是必不可少的,它本身是一种主食小吃,是南方面点,台州所特有,在这里化身为小菜馅料,成为配角,却是配角中的主角。

其他馅料,又因地区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沿海的人家,将鱼肉虾仁、乌贼、鱿鱼等海鲜包裹其中;山里人家也就地取材,竹笋、蚕豆、洋芋、红薯粉丝等精工细作,成就美味佳肴;而平原水乡人家,也不甘落后,茭白萝卜丝、韭菜豆腐干、洋葱炒黄鳝,红烧肉,也很地道啊!

这十几样菜蔬裹入大饼,卷成箳状,粗如手臂,岂不壮观!咬一口,各种菜肴的滋味均在其中,鲜香咸辣,五味俱全,岂不快哉!台州人吃食饼筒,吃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美味,更吃出了山的硬气、海的豪气,以及和合相容的磅礴大气。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406/11/content_20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