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尾上翘叫“健” “健”字怎么写

程和平 /文

在台州方言的丰富语汇中,有一句老话流传甚广:弗识秤,外打进。这句老话与旧时普遍的杆秤使用紧密相连。买卖称重,秤杆平衡,展现的是标准重量;秤尾若微微上翘,则意味着分量充足有余;反之,秤尾下倾,则分量稍显不足。为了迎合买家的心理,卖家往往会让秤尾高高翘起,以此显示商品的分量十足。

在椒江方言中,这种秤尾上翘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健”。微微上翘,被称为“健健”或“健健个”;若翘得更高,则被称作“候健”;而一旦翘得过高,秤尾指天,那便是“溜锤”了。与之相反,秤尾向下倾斜,则被称为“脱落”或“慢”。秤杆平衡,椒江话则说“平”或“平平”。如果买家说“平平”,往往是对卖家的不满。面对买家对称量准确性的质疑,卖家或许会辩解道:“做生意,秤头健慢都有个。”

“健”的这种说法,台州各地,颇为常见。江浙其他地区的方言也有类似表达。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地称“鲜”或“先”。例如,杭州人说“称得鲜点”,苏州人说“称得蛮鲜勒”。小说《金瓯缺》中有这样的描述:“他的称码比平日‘鲜’得多。”此外,广东话里也有“称先啲”的说法。

在历史文献中,晚清民国时期的《沪谚外编》记录了上海话“请侬称得鲜一眼”,翻译成椒江话,就是“你拨我称称健点”。书中还有一句,“可笑呆人看鲜秤”,大概是说,呆大人只晓得望秤尾巴翘起,不晓得卖家暗中做手脚。

元明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如元代《禅宗决疑集》中有“盖谓秤尾不鲜,故无买者”的描述。明《型世言》说:“王喜上手便拆(书帕),称来先先二钱六分,作三钱。”。

然而,“鲜”或“先”并不具备“翘”或“高”的释义。语言学家蒋礼鸿认为“鲜”的本字是“轩”。他在《义府续貂》中提到:“以衡秤物,物重则衡高举,嘉兴名之曰轩。如云:秤得轩一点。永嘉亦尔。”这一说法与“轩”字的引申义“高、高扬”相合。

“轩”字,在古代指“大夫车”,是供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交通工具,车厢前高后低,后来引申为高扬、高举之义。在现代汉语中,“轩”字引申义的使用仍然十分活跃,如“轩敞(高大敞亮)”“轩然大波(高高涌起的波涛)”“气宇轩昂(精神昂扬,气度不凡)”“不分轩轾(不分高下)”等。

江浙方言中,“轩”“鲜”同音,因此“轩”作为正字,音义皆合。笔者在宋代《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中发现了与秤尾上翘相关的“轩”字的例证。书中描述,禅师在除夜小参时说,新的一年是旧的一年的延续,“旧岁即新岁,新年即旧年。要知新岁岁,元是旧年年。到这里,添一铢则秤尾轩昂,减一毫则尺头短促”。禅师以此鼓励僧众放空心态,保持平和,不执着于增减、得失。此处“秤尾轩昂”即指秤尾翘起。

“轩”作为“鲜”的本字,现已被列为吴语通用方言词之一。然而,台州方言中“健”的本字怎么写,仍值得探讨。

在椒江话里,“轩”与“鲜”同音。中古汉语中“轩”跟“健”声母相近,韵母相同,因此,“轩”的读音存在着演变成“健”的可能性。但它们的声调不同,“轩”平声,而“健”去声。同时,也未发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台州人以前使用过“轩”或“鲜”,因此认定“轩”是“健”的本字,缺乏有力的证据。

或许,“健”本身就是正字。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健”的读音跟方言的实际发音一致。其次,有辞书的支持。如明代字书《字汇》记载,“健,举也。”《汉语大词典》解作“飘举”,并引用宋代范成大的诗句为例,“刮地风来健葛衣,一凉便觉暑光低”。其中的“健葛衣”,指风掀起了穿在身上的葛布衣裳,即衣裳被风吹翘起来了。既然“健”有“举”义,而“举”有“高举”“高扬”义,且在现代汉语里,“健”原本就有“强有力”义,那么用它来指秤尾上翘也合情理。再次,有古代学者的观点可作参考。隋唐时期著名学者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过,“仰头为健”。若是借用到称秤上,我们将其理解为“翘尾为健”似乎亦无不可。最后,借助别地方言作旁证。比如福建龙岩永定区下洋镇的客家方言有“秤杆健”“秤杆垂”的说法。这也可说明“健”字存在着作为本字的可能性。

以上理由表明,“健”很有可能就是本字。虽然不能确定,但不妨暂且将它视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方言词,让它与“轩”并驾齐驱,共同承载吴方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与习俗。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9/16/content_23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