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巴巴望“疰夏”

潘岳军 /文

清晨,走进温岭北山菜市场大门,第一个摊位上摆放着碧绿鲜嫩的地莓(鼠曲草)。“地莓怎么卖?”“12元一斤。”真是物以稀为贵,昔日田间地头山坡路边随处可见的那一簇簇小黄花,没想到现在都成了香饽饽。眼前也浮现孩提时“疰夏”吃麦饼的情景。

“疰夏”是立夏的俗称。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明夏天已来临,天气逐渐转暖,万物繁茂,春耕大忙结束。

在我们老家城南一带都把立夏叫做“疰夏”,一直流传着吃麦饼的习俗。还有民谚如“眼巴巴,望疰夏”“疰夏呒麦饼,白碌做世人”。这是在过去物质生活贫乏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过去的农村,人们并不富有,衣食难求。尤其在上半年,没有粮食收入,根本吃不上什么好饭菜,更谈不上改善生活条件。

“眼巴巴,望疰夏”,是人们盼着疰夏早点到来,可以好好吃上一顿。“疰夏呒麦饼,白碌做世人”,其意是立夏那天如果没有麦饼吃,等于枉做一世人。

“疰夏”吃麦饼的习俗至今仍盛行。以前,在立夏前后几天,老家城南大闾一带,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忙着用自家新收割的麦子磨粉来做麦饼吃。

孩提时,我也是一位盼望疰夏早日到来的成员之一。我家有一对石磨,是祖辈置办的,为父亲三兄弟共用,摆放在大伯家的堂屋,哪家需要磨米、磨麦,都可以去推着磨。

六七岁时,我曾跟着家母学磨粉。当时的身高,双手上举刚好能抓住推磨的手柄,还要脚尖顶起来,才能跟着家母的节奏,去牵拉着推动石磨。家母一边推着石磨,一边还吟唱那“磨磨麦”的民谣。那首民谣至今还记忆犹新:“磨磨麦,请大伯。磨细糠,请大家。磨起细,请格姊丈囡儿婿。磨碎米,请娘姨。娘姨勿吃碎米糕,糖搭搭,吃个光。”

磨好麦粉后,家母用粉筛将麦粉筛一遍,在筛去麦麸后,掺入约三成的糯米粉,米麦粉混合在一起。然后,将采摘来的新鲜苎叶或地莓清洗好,加入食用碱放入铁锅沸煮。待沸后再煮一二十分钟,用清水洗净,沥去水分,放入捣糍碗内捣成糊状。接着,将调配好的麦米粉用少许温水泡一会,放入苎叶糊或地莓糊用力揉匀,使其成绿色状。再取适量粉块放在手中,揉成饼状后,放置于撒上松花粉或干粉的桌面上(以防麦饼粘桌子),一手轻轻按着饼的边缘拉着慢慢转动,另一手用麦饼卷在饼上来回滚动,直至桌面上的饼变大,变薄。最后,就进入烙麦饼的环节。用文火把锅烧热(旺火麦饼易烧焦),用小布块在锅内涂上少许的菜油,将麦饼平铺在锅的边沿,并不断地两边翻烤,待麦饼上起了一个个小气泡就熟了。

吃麦饼必须配备馅料,于是人们就挑选集市日做疰夏。从市场上买来猪肉、洋葱、豆腐干、鸡蛋、绿豆芽、米面等食物炒成馅,包在麦饼里吃。有条件的家庭,配上鲳鱼、弹涂鱼等鲜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着丰盛的麦饼菜,边庆贺粮食的丰收,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做麦饼其实也是一项技艺,麦米粉的搭配,用地莓、苎叶还是芥菜叶也有讲究。一般地莓是首选,因为地莓做的麦饼香甜柔软且有韧性。虽然清明前后是地莓、苎叶采摘期,但现在的地莓比较稀缺,有的甚至寻觅一整天也采摘不到多少,但苎叶却随处可见。只不过用苎叶做的麦饼虽然青绿光亮,但韧性就差了许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俗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目前,温岭人在疰夏、端午节,虽然仍保留着吃麦饼的习俗,但好多家庭因嫌做麦饼麻烦,不再自行烙制麦饼,都是去街头集市购买几张麦饼回家,炒几个馅来包着吃,图个方便。每当疰夏、端午节到来时,菜市场或马路市场边,会突然冒出好多麦饼摊。平时,麦饼作为温岭人一种传统特色点心,在街头的早餐店、糕摊点也能见到,许多酒店也将麦饼作为主食点心供客人挑选。

做麦饼吃麦饼的传统,已深深地留在温岭人心中,这不仅是在品尝麦饼的味道,更是在品味一种文化。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4/29/content_22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