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撞搑与挤搾油

余喜华 /文

打撞搑的“搑”字,是个生僻字,估计很多人没见过,更不知其如何读。

“搑”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读音“róng”“náng”“nǎng”。读“róng”音,词义为“推捣”,现在几乎很少使用。读“náng”时,词义为“撞、刺”;打撞搑的“搑”就读此音,其在台州方言中的读音近似“浪”,“撞”和“搑”同义。读“nǎng”时,词义为“用尖锐物猛刺”,此读音在台州方言中也常用。比如:他突然冲上来,一拳搑在我的肚子上,痛得我弯下了腰;猪脚蹄炖了很久了,嫩勿嫩,用箸搑搑相。

“搑”与“擃”互为通假字,《康熙字典》上标注“擃或作搑”,两字在“撞、刺”义项上互通。

挤搾油的“搾”是“榨”的异体字,词义为“挤压”,台州方言读音似“遮”。挤搾油,词面意义就是用挤压的方式榨油。

在物质短缺的年代,打撞搑与挤搾油是顽童们在冬天里既为游乐,又借以相互取暖的两种游戏。那时候的冬天,大家普遍穿得少。大人们做体力劳动,自然不怕冷,但孩童们坐在教室里读书,衣服穿得少的就难免觉得冷。每当下课,顽童们立马跑出教室,几个人拥到空旷处,开始打撞搑,你撞我,我撞他,或者一群人互相撞在一起,不一会就满身大汗。

打撞搑游戏通常在空旷处进行,而挤搾油则要挨着墙,分成两组,相向推挤,力量弱的一方,队形会被强的一方挤垮。

打撞搑若用错了场合,则危害极大。过去农村最常见的文化活动,一是社戏,二是露天电影,都是观看人数众多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活动时间通常在夜间。每逢此时,便可能有不安分者混在人群中,趁机起哄、打撞搑,从而引起混乱,有时还会引起小范围的纠纷,甚至打架斗殴事件。如今,每当举办群众性活动,如马拉松、放焰火、集市庙会等,组织方往往会提前制定安全预案,现场也会安排人员维持秩序,就是为了防范类似打撞搑这样的意外事件发生。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9/09/content_23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