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时”是台州方言常用语,也是一些台州人的口头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慢慢地”。例如,“走路要慢慢时,休要打虎跳样个”“事干慢慢时做”。以椒江话为例,“慢慢时”也可说成“慢慢个”,有时也可直接说“慢慢”。
其实,“慢慢时”的本字应为“慢慢尔”。我们先从读音和含义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尔”字。首先,“尔”在椒江话的口语中,读音与英语音标[n]接近,这个音大概是从“[ni]”简化而来的。“尔”也是“你”的古字,现在仍然活跃在台州人的日常口语中。其次,“尔”在台州方言读书音中读作“市”,与“木耳”的“耳”同音,如“轻轻尔”“慢慢尔”。此外,“尔”还有一个模仿普通话的读书音“er”,如“新婚燕尔”“出尔反尔”等,现在好多人读作“er”。
从含义上来说,“尔”用作词缀时,可以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或“……地”,《汉语大词典》中解作“然”。如书面语中的“偶然”也说“偶尔”,“徒然”也说“徒尔”,还有“寂然”与“寂尔”等。方言中的“慢慢尔”指的就是慢慢的状态。椒江话中跟“慢慢尔”结构相同的语词还有“轻轻尔(轻轻地)”“好好尔(好好地)”“地地尔(特地、故意)”等。这种带“尔”尾的讲法比较古雅,大体说来,这个“尔”可用“个”来替代,如“轻轻尔”“好好尔”,现在更常见的说法是“轻轻个”“好好个”。
温州的瑞安方言中也有相似的表达。瑞安话中的“轻轻尔儿”与椒江话的“轻轻尔”如出一辙。瑞安话表示“淡然”“淡定”之意的“淡尔”也是口头表达中的常用语。
再来看椒江话中表示时间频率的语词“长长时”,它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常常”或“时常”。在古代汉语中,“长”往往可以与“常”相通,因此“长长时”也可看作是“常常时”在方言中的一种变化形式。“常常时”,在历史文献中有一些相关的用例,如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说:“凡儿自初生至满月,宜常常时取猪乳汁滴儿口中,令咽,最为佳妙。”明代《永乐大典》记载:“在苍梧县常常时设祀,颇有灵异。”明代小说《型世言》也载:“(奶奶的两个心腹丫头)又常常时搬嘴弄舌……”
“常常时”,也作“常时”。例如,在明代小说《隋史遗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你又常时埋怨我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恶失到别人家去了。”“常时”,也有写作“常是”“长是”的。例如,明代凌濛初的《拍案惊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寻几个獐鹿兽兔还家,腌腊起来卖与客人得几贯钱,常是一二更天气才得回来。”“那秀才在大人家处馆读书,长是半年不回来。”
同时,我们也见到“长长尔”在文献中的用例。如南朝陶弘景《真诰》中说:“(有一人)多髭须,长长尔。”但这里的“长”是指长度,即长短之“长”。“常常尔”的使用也可举例,如北宋王巩撰写的张方平行状中,提到皇帝跟名臣张方平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我以前做藩王时,看到朝廷中的两制近臣,认为他们都是天下的精英。但自从即位后,看到他们呈报的奏章,有的也很平常,执政大臣中也很少有能提出新见解的人。”相关原文为“自即阼,方见其奏事或常常尔”。但这里的“常常尔”,意为“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过对以上例子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在表示经常这一概念时,“长长时”或“常常时”的“时”指的是时间,写做“时”是恰当的。椒江话中的“道道时”(“道道”是俗写,本字不明),与“长长时”同义,同样应写作“时”。“长长时”“道道时”在口语中可简化为“长长”“道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椒江话里,“长长时”“道道时”不能说成“长长个”“道道个”,由此亦可知,表示时间的“时”与表示状态的“尔”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表示状态的“慢慢尔”“轻轻尔”“好好尔”“地地尔”等,尾字应写作“尔”。椒江话里,这种双叠音加“尔”的词语,已不多见,有些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这种结构不仅丰富了方言的表达,还成为了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非常珍贵。
程和平 /文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411/26/content_21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