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gie糕”的写法之争

插图 陈 静

潘灵剑 /文

2月底有朋友转来2023年2月26日“温岭发布”公众号上的争议帖《温岭人早餐必吃的“gie糕”到底该怎么写?嵌、夹、馅?》,围观议论者众,话题本身又饶有趣味,一时萌生了“gie进克讲两句”(挤进去说几句)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拙文《一个活色生香又面目不清的字——兼说温岭gie糕》(《台州日报》3月14日),以期抛砖引玉。不想很快等来了程和平专家的《“嵌糕”还是“馅糕”》(《台州日报》3月28日),作者虽没有写明回应拙作,但实际上我们都对“‘gie糕’到底怎么写”作出了不同回应。

程先生在该文中列举了古籍中“馅”活用作动词的四个实例,这无疑是比较有力的文献佐证。在“温岭发布”的争议帖中,笔者也曾注意到蔡宝定先生认为“馅”名词用作动词的提法。但查阅古今主要字典词典,实际并未收录“馅”作动词的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汉语中比较普遍,很多字的动词义项都会在近现代成熟的字典词典中得到诠释,如“王”(称王)、“军”(驻军)、“名”(说出)、“冠”(戴上帽子),等等。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警惕:馅儿这种食物配料古今南北都有,“馅”字也并不生僻,为何古今主要字典词典没有收录“包馅儿”的义项?这些字典词典都把它释为名词,释义也很简单,是不是说明这个字本身并不活性,并不是可以到处和别的字结合运用的?也就是说,将台州话中的很多“gie”音都写成“馅”字,本身是不是可疑的呢?古代作者在表达“gie馅儿”这个动作时,是不是可能也和我们今天一样(我们也是未来人类的古人),遇到了书写的窘迫或择字的困难,最后选择名词“馅”临时充当了动词角色?目前从“馅”活用为动词的少量实例看,都是“包馅儿”的意思,比较单一,远不如“嵌”字活络。

就目前见到的吴方言区的一些书写实例看,在表达裹馅类食物时,“嵌”“馅”在语法语义语用功能上实际是有所“分离”的,“嵌”做动词、“馅”做名词,各司其职,不必互篡。客观面对这种现象,应有助于台州话研究的深入。试举几例:

①嵌馅子:把馅子塞入食品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器》:“食饵以糖□或肉糜纳于其中谓之嵌馅子。”又,宁波童谣《十二月歌》中有“八月月饼嵌馅子”。宁波话中,“咸下饭”的“咸”、“闲话”的“闲”、“馅子”的“馅”都同音。

②糖嵌麻糍:非遗小吃,流行于宁海马岙、龙宫一带。宁海曾属台州。宁海话属吴语甬江小片和台州片的过渡方言。宁海人认为:“糖嵌麻糍味道好不好,关键在于这口糖馅。”他们把“嵌”和“馅”分得清清楚楚。

③嵌心:<动>(食品)夹馅。浙江苍南金乡。如:这馒头嵌心的。嵌心包:<名>包子。浙江苍南金乡。

④嵌桃麻糕:江苏南通的名小吃,鲁迅很喜欢。核桃作为馅儿,嵌于麻糕中,切成很多薄片。南通是江淮方言与吴方言北片的交错过渡地带。

上述诸例,以“嵌馅子”最具代表性,充分说明了语言运用应以实用、准确、合目的为要。如果你硬要写成“馅(动词)馅(名词)子”,或读成“kie gie子”,就不对味了。

此外,菜谱里也有很多“嵌”,有的可用“馅”字代替,意思不变:肉嵌茄子、嵌肉金三角、青椒嵌肉、肉嵌油面筋、肉嵌鲫鱼、苦瓜嵌肉(又名“翠环嵌玉”)、柚子皮嵌肉……笔者逐一看了实物或图片,都是塞肉馅的。

再举两例非食物的:①话里嵌骨头:江苏江阴熟语,话中有话。②湖南长沙人把砌墙时补空的砖称为“嵌子”,这已经越出吴方言区了。

“馅”在吴方言片区的诸多读音,笔者在上一文章中说过,都和gie音无关。拜微信所赐,我问了各地很多人,“馅头”都不读“gie头”,但反过来,作为馅儿的“gie头”可以写成“馅头”,毫无问题。给方音择字时,我们要警惕犯类似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你所择取的字,意思贴切,但反过来用这个字的读音去鉴别一些方音,可能就会犯错。

和普通话一样,台州话中也肯定存在同音异字现象。比如“gie料”,对厨子来说确实就是馅料或馅头,但对泥水匠来说就是嵌料,要买也要去建材市场买,如果你非要写成“馅料”交给他采购,甚至说所谓“嵌料”就是“馅料”的引申、活用,那他要跑菜场去不成?

关于文白异读问题。“文白读是语音层次上的现象,用在不同词汇或场合的白读音和文读音在理性语义上是相同的,只是读音不同、风格也不同而已。如果两音所表示的语义不同,即不构成文白异读。例如温州方言的“毒”字有两音两义:[dɣu8],名词,毒物;[dau6],动词,用毒药毒死。”(游汝杰:《文读音、白读音和旁读音》,《方言》2020年第2期)同理,作为名词的“馅”和作为动词的“馅”,也“不构成文白异读”,而只是“声调别义”。

温岭“gie糕”究竟写成“嵌糕”还是“馅糕”,择字原则上肯定要音义兼顾。“嵌(kie)糕”和“馅糕”共存是一种折中的办法。目前我们还不知道:gie是不是起源、脱胎于“嵌”字(它们的意思太接近了),在清代甚至更早从kie音变(历时性音变)而来,其意义也渐渐丰富,甚至超出了“嵌”的原有含义。如果非要择一字,我更倾向于“嵌”:它作为活性字意义吻合,其kie音比an音更接近gie音,和“打糕”一样动作性显著,对外地人来说陌生化效果甚好,同时也符合上文所说的“嵌”“馅”语用功能各得其所的趋势。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304/11/content_17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