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秿 ====== 余喜华 小时候,稻子收割了,父亲会把稻秆收拢来,一把把捆扎起来。只见父亲随便抽取两三根稻草做秿,左手捏住稻草捆,右手将草秿绕稻草捆两圈,左手大拇指按住草秿一头,右手拉另一头,稻草捆就扎紧了。扎好一个,马上扎下一个,动作迅速,令人眼花缭乱。 当年农村的菜市场,人们除了用竹篮盛装菜蔬之外,也常常用草秿系扎。每个卖菜人的摊位上,都会准备一大把稻草,不仅蔬菜用草秿系扎,连鱼也用草秿。将草秿穿过鱼嘴、鱼鳃,稻草头部系扎,稻秆部,用手可以提着走。 草秿的秿,音(fù),字义为禾捆,台州方言读作(bu)。就地取材的草秿、柴秿,就是简易的绳子。 绳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结绳记事的成语,指的是古人用绳子结出大小的疙瘩记录事情,说明绳子的出现,比文字的出现要早很久。 传统农耕时代,用作绳子的材料有棉、麻、棕、稻草等,由人工搓织或编织而成,通常有两股的是搓织,三股的是编织。人们使用绳子捆绑、捆扎各种物件,绳子成为家庭必备物品,使用最多的当是麻绳、稻草绳。 但在农村,农人们收获柴禾、稻草时,一般不会用绳子捆扎,而是就地取材,用藤条、柳条、竹篾等捆扎较硬的柴捆,用稻草捆扎稻草捆。这样捆扎的方式,乡人习惯称作“柴秿”“草秿”,这里的秿,就是指捆扎物。 当柴草被当作取暖、烧饭的燃料时,柴捆、草秿也可烧掉,而无任何污染。相比较于现在使用的塑料绳、塑料袋,烧掉发出的臭味,污染大气,不烧掉污染大地,柴捆、草秿真的太环保了。 现如今,科技进步了,菜篮消失了,草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塑料袋、塑料绳。废弃的塑料满天飞,白色污染便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绿色环保,当从日常做起。返璞归真,重拾草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应该是可行的。 转载自: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303/07/content_16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