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暾暾 ====== 今年这个夏天特别热,动不动就是37℃、38℃的高温,有时甚至40℃以上。不用说动手干活,就是静坐不动,也已汗流浃背,浑身无力,整日温暾暾。 温暾暾是什么话?它既是台州方言土话,又是古时雅言,表示某人有气无力、精神状态不佳,也指性情不爽荡,行为不利索。 温暾暾的“暾”,音[tūn],字义为刚升起的太阳,屈原《九歌·东君》有句:“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暾暾”叠词,形容日光明亮温暖,刘向《楚辞·九叹·远游》有句:“日暾暾其西舍兮,阳焱焱而复顾。”如此看来,“暾”或“暾暾”,是实笃笃的好词、褒义词。 而“温暾”一词,词义为微暖、不冷不热。从气候温度角度来说,真是好得不得了,春秋季三八天的气温,太舒适、太宜人了,也是好词。唐朝王建有《宫词》诗曰:“新晴草色绿温暾,山雪初消浐水浑。” 但如果“不冷不热”一词用在人的精神状态上,就不是好词了。假如你去别人家做客,主人对你不冷不热,你还坐得住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故而“温暾”一词就引申为不利爽、不利索、缺乏热情,成了贬义词。鲁迅在《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中写道:“即使还写,也许不过是温暾之谈,两可之论,也即所谓执中之说,公允之言,其实等于不写而已。”鲁迅先生所说的“温暾”之谈,就是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的话,写了等于没写。 台州方言“温暾暾”与“温暾”的引申义相同。只是人们的方言音中,“暾”字读单边音,读作“dun”,与“敦”同。“暾”在《广韵》《集韵》中,他昆切,音炖[dùn],说明台州方言读音也是有渊源的。 温暾暾,也可写作“温吞吞”或“温炖炖”,就比较明了直白。 如果温暾暾、精神不爽是由于气候、气温等外部环境引起的短暂性、间歇性的状态,那就尽力改善外部环境,努力营造一种舒适性的生活、工作氛围,从而避免或改善温暾暾的状态发生。如果温暾暾是习惯性、长期性的,或许是一个人的性格使然,或许是长期受外界的压力而导致的压抑性情绪。前一种温暾暾,需要人们给予包容与温情;后一种温暾暾,则值得警惕,防止走向忧郁症。 夏季高温酷暑,既容易发生身体中暑,突发疾病,也容易发生情绪“中暑”。情绪“中暑”有不同表现,有的精神亢奋、暴躁易怒,有的疲惫乏力、温暾暾。两者都不是好现象,需要防范,注意调整。 余喜华 转载自: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408/27/content_20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