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话丨“街衕头”怎么读? ====== 作者:程和平 民国《台州府志》里有个温岭地名叫“街衕头”,“衕”是什么字,怎么读? 在探讨“衕”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胡同”和“弄堂”。大家都知道,北方的“胡同”,在台州叫“弄”“弄堂”。椒江老城区方言还说“弄头”。“胡同”和“弄”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都是从“巷”字的读音演变而来的。“巷”,《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较窄的街道。 “胡同”,从前有多种写法,早期写作“胡洞”。有研究认为,明代正式定名为“衚衕”,清末简化为“胡同”后,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认为,胡同源于蒙古语,“衚衕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汉语大词典》也认为:“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有持相反观点者认为,胡同是汉语词汇。理由有两个。一是汉代的读音记载。汉代,“巷”跟“虹”同音,“虹”的注音为“胡洞切”,这是“胡洞”俩字的较早记录。明代的杨慎认为,用来注音的反切上下字,有些也表示意义。他说,“楚”的读音“创巨切”,“创巨”了就会“痛楚”。还有“瓠”的注音“胡芦”,“巷”的注音“胡洞”也是注音兼有释义(《古音丛目》)。理由二,汉语教材,原本《老乞大》里,“胡同”写作“胡洞”。《老乞大》大约编写于元末明初,是古代王氏高丽和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会话的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可知,元代作“胡洞”,并已在华北、东北地区的口语中广泛使用。明代的版本才改作“衚衕”。 “巷”,《说文》释义,“里中道也”,即里中的道路。“巷”,也代指里坊街区,相当于“里巷”“里弄”。《论语》里说的“(颜回)在陋巷”,指的就是在贫民聚居之地。 “巷”,从前也写作“衖”。唐代以前,“衖”只是巷的异体字或古字。 不知从何时开始,南方人称巷为“lòng”,由于有音无字,便借“衖”字记录“lòng”这个音。后来,“衖”字的“lòng”音为人们所接受,于是,“衖”就有了“巷”和“弄”两个读音。 《唐律疏议》中有“街衢巷衖”一说,根据行文,“巷衖”应读作“巷弄”。《唐律疏议》是唐永徽四年(653)颁行的唐朝律法及其疏注的合编。 清人翟灏认为,“衖”读作“弄”大概开始于元代。他说:“元《经世大典》有所谓‘火衖’者,注云‘衖音弄’,盖今音乃自元起。” 有学者指出,南宋后期,杭州等地的地名,既有“巷”,也有“衖”,也说明“衖”与“巷”不同音。大概“巷”是北方音,是官方读音,“衖(lòng)”是本地音。 由于音近义同,衚衕的“衕”字,也用来为“lòng”记音。(根据古字书,“衕”有“洞”和“同”两个读音,今音胡同的“同”读“tòng”。)学者对相关地名进行了比对。南宋淳祐《临安志》,有一处说,“东山衕”内有仙姑山,而在另一处却说,仙姑山在钱塘门外“东山衖”。“东山衕”或“东山衖”,就是现在杭州的“东山弄”。三种写法,实为一地。咸淳《临安志》中有“盛家衖”“盛家衕”,现在杭州有“盛家弄”,也是一个地名,三种写法。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将读作“lòng”的地名“衖”规范为“弄”。“衕”,在江浙方言中是“lòng”的记音字,因此也改写为“弄”。“衕”字有“lòng”的读音,工具书里没有记录。 回到开头提到的温岭地名“街衕头”。清嘉庆《太平县志》作“街衖头”,民国《台州府志》既有“街衖头”(卷五十一),又有“街衕头”(卷四十八),现名“街龙头”。通过比对可知,“衖”“衕”“龙”三个字应该同音,“衖”和“衕”即现在的规范字“弄”,所以,当年的“街衕头”实际上就是“街弄头”。 “弄”,也叫弄堂。“弄堂”本作“弄唐”,《尔雅》说,庙中之路谓之“唐”。也写作“衖堂”“衖通”等。 说到“弄(小巷义)”的由来,学者们通常都会提到《南齐书》。这是南朝梁萧子显所撰,记述南齐历史的书。该书《郁林王本纪》中记载:“(帝)出西弄,杀之,时年二十一。”齐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去世,皇太孙萧昭业继承帝位。“出西弄,杀之”,说的是,隆昌元年(494),萧昭业在延德殿的西弄被杀一事。杨慎说,“注:弄,巷也。南方曰弄,北方曰{彳吾}㣚 ,弄之反切为{彳吾}㣚,盖方言耳。”又说:“西弄,宫中别道,如永巷之类也。”“弄者,盖衖字之转音耳。”(均见《升庵集》)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十七史言弄者,皆即巷字,语言之异也。今江苏俗尚云弄。”(《说文解字注》) 由此可知,早在南朝就有“弄”字,但在后世的地名中,在规范之前并未得到广泛采用。如果早有“街弄头”的写法,我们也不会因面对“街衕头”而产生困惑了。 编辑:单露娟 审核:吴世渊 监制:包建永 http://news.taizhou.com.cn/qmbb.html?id=334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