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州語維基百科
使用者工具
登入
網站工具
搜尋
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登入
>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足跡:
饭烧_潽_出去噢_讲讲_潽_字的来龙去脉
本頁是唯讀的,您可以看到原始碼,但不能更動它。您如果覺得它不應被鎖上,請詢問管理員。
====== 饭烧“潽”出去噢——讲讲“潽”字的来龙去脉 ====== 程和平 /文 在现代汉语中,“潽”是个口语词汇,读音为pū,专门用来形容液体因沸腾而溢出。比如,“壶里的水灌得太满,一烧开就潽出来了”“汤快潽了,赶快掀开锅盖”。而在台州方言中,包括椒江、温岭、临海、三门、天台、仙居等地,人们则用“蒲(音bu)”来表述这一现象,“蒲”在这里是记音字,书写时一般也写作“潽”。 在椒江老城区方言里,“蒲”一词通常指食物煮沸时,汤或汁从锅里溢出。例如,“饭烧蒲出去噢”“镬里蒲出噢”。但在烧开水时,即便水沸溢出,通常也不会说“蒲”出,而是更倾向于说“茶(即开水)滚出去噢”或“茶滚出来噢”。这可能是人们认为烧开水跟煮食物有实质性的区别所致。“蒲”还可用作比喻,例如:“今日暖得猛,一记工夫,便汗蒲出噢。” 据古字书记载,“潽”原本是河流名,跟“普”同音,读作pǔ。然而在现代,这个词被各地方言广泛借用,比如北京话借用之后,按实际读音将“潽”字的声调改为阴平,念作pū。有pū这种读法的地方,除北京外,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以及江浙一带的多数方言区都有,不过,有些地方的读音跟pù相当。 尽管“潽”字古已有之,但现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个新造字。“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鬻”字〔原字为弓+孛+弓,下方添加“鬲(音历)”,字库无字,以下以“鬻(孛)”代替〕。这个字与“孛”同音,普通话念bó。《说文解字》中记载:“鬻(孛),炊釜沸溢也。”即煮饭、煮食物时,锅中的水沸腾溢出。清代段玉裁注解道,“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鬻(孛)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孛)字。”也就是说,江苏一带的俗语中,把火力旺盛导致水煮沸溢出称为“铺”出,“铺”是“鬻(孛)”的转音说法,正确写法应当是“鬻(孛)”。另外,根据宋代的《集韵》记载,“鬻(孛)”也可写作“鋍”,不过段注并未提及。 章炳麟(号太炎)在《新方言》中解释“鬻(孛)”字时说:“孛声字,今多转为‘铺’‘蒲’。”意思是说,古代“孛”声旁的字,现在多数由短音转变成了长音,有的读如清声母的“铺”,有的读如浊声母的“蒲”。方言词典上说,温州话读作“蒲”,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在《蕲春语》中说,“吾乡有此语,音转平,略如‘蒲’。” 台州方言正是读作“蒲”。与古代读音相比,“蒲”与“孛”同声母,比“铺”更接近于本来的读音。如果按照“蒲”音折合成普通话,那么今天的“潽”字就应念pú。 进一步探索发现,“孛”字作为声旁在台州方言中读作“蒲”的情形并非孤例。以椒江话为例,“荸荠”被称为“蒲荠”(“荸”本读bó,普通话bí是后起音),“鹁鸪”被读作“蒲姑”。查阅古代文献,还可发现古人有将“葡萄”写作“孛萄”的用例,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明代陶宗仪的《说郛》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提到“蒲公英”有个别称叫“鹁鸪英”。这些都表明“孛”与“蒲”在读音上存在着某种联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章炳麟所言非虚,椒江话中也确实存在数处“孛”声旁的字读作“蒲”的现象。 对于台州方言而言,将“蒲出”记作“潽出”实际上是一种借用。这种借用并非不可,但仔细推敲起来,总觉得有些不妥,因为“潽”毕竟是别地方言的读音。若要为台州方言找一个独特的字,可以考虑借用“浡”字,写作“浡出”。“浡”含有“涌出”之义,与台州方言中“蒲出”的含义颇为相近。而如果使用本字“鬻(孛)”,字库中没有且字形过于繁杂。若采用“鋍”字,虽有字书的记录,但没能找到实际用例佐证。此外,“鋍”既是“鬻(孛)”的异体字,同时也是“钹”的异体字,而且在字形上容易仅被认为是一种金属器物,因此不如“浡”字来得形象直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昔者,鸿水浡出,泛滥衍溢”的描述,民国时期《甬谚名谓籀记》里记载的“煮饭将熟,米(麥末)溢出釜外,谓之浡”也使用了“浡”字。 “潽”字的来龙去脉,大致如此。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3/04/content_222851.html
饭烧_潽_出去噢_讲讲_潽_字的来龙去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11/23 16:47
由
benojan
頁面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回到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