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字怎么读
程和平 /文
我们对“豁”字的理解通常来自书面语。在普通话中它有几个不同读音。第一,指裂开、缺损,或引申为割舍、不惜代价时,念“huō”,如“鞋帮豁了个口子”“把老命豁出去”。第二,在“豁达”“豁免”“豁然开朗”等书面语词中念“huò”。“豁”还可以念“huá”,如“豁拳”,词典告诉我们规范写法为“划拳”。
“豁”是入声字,《广韵》注音“呼括切”,用普通话读,发音类似“huo”。而在椒江话中,它的发音跟“甩(hueek)”相同(这里的“ee”表示“压”音,“k”表示发音短促、不延长,并不表示发k的音)。在椒江话中,人们只说“豁(hueek)拳”,而不说“划拳”。清光绪《黄岩县志》也记载:“伸指赌酒曰豁拳。”
明清小说中“豁拳”“划拳”并存。有观点认为,北方方言中,“豁”“划”音近,后者更直观、更易理解,所以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后来多用“划拳”,而“豁拳”逐渐少用。但在椒江话里,即使人们看到“划拳”这两个字,说出来的仍然是“豁(hueek)拳”。
“豁”在江浙多地方言中,发音好似短促的“花”音(huak)。比如上海话、苏州话里都有“豁脱”的说法,意思是丢掉、花费掉。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中有这样的例子:“自家生活豁脱仔(抛弃掉)勿做,单去巴结个姚奶奶。”“倪无娒为仔双玉,也豁脱仔(花费了)几花洋钱哉。”此外,上海话、杭州话还用“豁翎子”表示“暗示”,如上海话常说:“伊豁翎子拨侬,侬哪能勿晓得?”在“扔”这个意义上,椒江话也说“豁(hueek)”,如“物事豁噢呒处寻”“钞票豁噢呒告用”“衣裳豁滥噢(洒湿了)”“渠头个老安豁噢,个个转讨讨来个”。
挥手、甩辫子、摇尾巴,方言也可用“豁”,这一用法在明清吴语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海上花列传》中写道:“朱淑人慢慢伸手去摸他手腕,周双玉欻地将手一豁,大声道……”《吴歌甲集》中也有:“小辫子,笃笃豁,要吃饭,实呒法……”清光绪弹词剧本《双珠凤》中亦有“(小犬)豁尾摇头息了吠”的唱词。
不过,在台州民间,不少人更愿意写做“甩”。“甩”字工具书上读音是“shuǎi”,但方言里它被借用来表示“豁”(hueek)的意思,这种现象叫做“训读”——也就是借用同义不同音的字作为替代。1874年曹骧编著的《英字入门》里,给英语单词“what”的上海话注音就是“甩脱”,可见“甩”字早在清末就有人读作类似“豁”的音了。椒江话中,“甩”指往远扔,另有“掼”则指往下摔。但在比喻用法中,“甩”与“掼”常可通用。
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用“搳”字来表示甩、扔、花钱、划拳等义的。例如清《红楼梦补》里写道:“宝玉犹未开口,湘云便卷起衣袖,轻抒玉腕,伸过手去与宝玉搳了三拳。”还有,清《九尾龟》中有这样的句子:“该应用格辰光(该花钱的时候)自然搳脱两钿,无啥要紧。”
“豁”表示“裂开”时,椒江话读作“guak”,如“门豁去噢(读作‘门刮考’)”,跟“掴”“刮”同音。而江浙一带多地仍读“huak”,如苏州话“门上木板豁开哉(裂开了)”,就是这么发音的。
关于表示“裂开”的方言词,民间一般写作“刮裂”,但本字很可能是“豁裂”,这一判断可从音义和用例诸方面来考证。
“豁”在江浙方言中常读“huak”,椒江话为何读“guak”?在汉语拼音里,g、k、h发音部位相同,容易互相影响转化。类似语音现象在方言中不难发现,比如“解(ga)”“蟹(ha)”“歌(go)”“呵(ho)”。再如,台州方言多地将“花(hua)生”说成“瓜(gua)生”,也可作为旁证。
再看椒江话实际用例。比如,“西瓜熟过头噢,轻轻个碰着便豁噢(熟透的西瓜轻轻一碰就裂开了)”“个管箫买来两日工夫便豁噢(笛子旧称‘箫’)”“手冻豁裂噢”。裂缝,椒江话可说“豁裂缝”,再形象点,还可以说“豁去一大(道)缝”。“豁”还有丰富的比喻用法,例如“头痛欲裂”叫“头痛豁裂”,“笑得合不拢嘴”戏称“张嘴笑豁裂”,话多的人、嘴巴藏不住话的人,叫“张嘴豁裂样个”。
还有别地方言。比如杭州话“豁(huak)裂”,方言词典解释为“干裂,因日晒风吹而裂开:天不落雨,田里都豁裂得”。上海话里也有“豁裂”。
其实这个用法自古就有,东晋郭璞在《江赋》里写过“豃如地裂,豁若天开”;宋《太平广记》记载了“是夕有声如雷,山矿豁开数十丈”的奇观;晚清小说《市声》里还有“连嘴都笑豁”的说法。民国时期的文献中,这个用法更加常见。例如,《鄞县通志》记载“甬称裂痕曰缝路,亦曰豁裂缝”,诗人徐志摩则在诗中写道“新竹似的豁裂了外箨,透露内里的青篁”。
表“裂开”义的“豁”,字书上也有记作“捇”“掝”“䂸”“㶁”的,但没有查到相关用例。因此,“豁”作为方言“刮裂”的“刮”的正字大概是合适的。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8/05/content_23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