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渠”与“隑”
台州方言“渠”,在用作人称代词时,相当于普通话的“他”,读音跟“该”相近,声母是浊音g。“隑”,跟“渠(他)”同音不同调,意思是“斜靠、倚靠”,如“扫帚隑墙角落头”“人隑躺椅的”“隑牌头(依仗他人的地位、权势等)”。“渠”是平声,“隑”是去声。
“隑”在江浙一带方言中常见,如上海、杭州、绍兴、苏州、常州等地的方言。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中说:“浙西谓负墙立曰隑,仰胡床而坐亦曰隑。音‘正作巨代反’。”所记读音跟台州方言相同。
明嘉靖《太平县志·方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指他人而称曰隑侬,隑(□回切),即渠字之讹。”意思是说,温岭方言指他人时称作“隑侬”,而“隑侬”的正确写法是“渠侬”,“隑”是“渠”字之误。这里的“□回切”是“隑”字的注音。“回”前面的那个字(留空处),笔画错乱,不好辨认。
从宁波天一阁所藏刻本来看,此处似乎有两个字,前字像缺少笔画的“跟”,后字很明显,是“心”。我们知道,反切是旧时的一种拼音方式,由两个字组成,空白处是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回”是反切下字,代表韵母。因此,空白处只能是一个字。
《太平县古志三种》(1997年中华书局)取作“跟”字。2019年浙江大学版《温岭丛书·嘉靖太平县志》仍作“跟回切”。
“跟”的声母是清音,跟“渠”的声母不同音。“跟回切”,拼不出“渠(他)”。
此处或许是“跽”字。大概,刻工不慎,先将右半边“忌”字刻作了“己”,在意识到误刻时,已无法更改,于是设法弥补,将“心”字于下方挤入。从书影中可以看到,“心”跟“己”笔画有重叠。不过,这“跽”字,也多出了一个小点。
“跽”,字义跟“跪”相近。旧时,“跽”和“渠”声母相同。现代温岭话“渠(他)”的声母,跟音韵学者拟测的唐宋时期韵书中的声母是一致的。“跽回切”可能是作者的原本注音。
程和平
转载自: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408/20/content_20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