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州語維基百科
使用者工具
登入
網站工具
搜尋
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登入
>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足跡:
•
皂伐_的_伐_怎么写
•
老鹰_为何在方言中唤作_赖鹰
•
豁_字怎么读
箳_和_簟
本頁是唯讀的,您可以看到原始碼,但不能更動它。您如果覺得它不應被鎖上,請詢問管理員。
====== “箳”和“簟” ====== 余喜华 /文 过去,家乡人用来晒稻谷的,是竹篾制成的一种器物,铺开来像席子,其做工比席子粗糙,但尺寸比席子既宽且长,大得多。黄岩路桥一带方言叫作“箳[píng]”,而温岭的有些地方叫作“簟[diàn]”,台州隔壁的绍兴人也叫“簟”。曾与一位原籍绍兴的朋友微信上聊到此物,他说他们绍兴方言叫“垫”,我知道他说对了音,但写错了字。那为什么同一物各地会有不同的叫法呢? 箳,本意指古代车上遮挡灰尘的竹席;簟,本意指蕲竹制成的竹席。原来箳和簟都是指竹席,台州人把竹席的用途改良了,将它的尺寸扩大以后,摊在地上,就成为晒稻子的用具。那么箳和簟有区别吗?区别肯定有的。 簟的品质通常比箳高。簟,专指用蕲竹制成的。蕲竹是一种高档竹子,原产于湖北蕲春的麒麟山、百家治山和县北的三角山、大桴山一带。一般的竹子是环节的,蕲竹却是绕节的,节与节之间辗转相绕,组成一个个的棱形,状如罗汉肚,即俗称的“佛肚竹”。蕲竹制作出来的簟,柔软如绵,品质上乘,堪称竹席中的奢侈品。箳,既然是用在车上遮挡灰尘、做竹帘,品质上显然没有簟那么高,一般的竹子制成就可以了。当然皇家和官宦等富贵人家,要求就不同了,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自然也要用蕲竹等高档竹子制成的簟作车帘。 但蕲竹毕竟是地方性品种,产量有限,不可能天下所有的竹席都是蕲竹制的。那么,别的竹子制的竹席能不能叫“簟”?我想,如果古人也有商标意识,有原产地保护,做簟的蕲春人如果注册了“簟”的商标,别地方、用别的竹子品种制成的竹席是不能叫“簟”的。但那时候肯定没有商标保护、原产地保护规则,别地方产的竹子,品质好的,做工精细些,也可以假乱真地叫“簟”,一般消费者真区别不了,渐渐地叫“簟”的竹席就多了。从台州人把晒稻谷用的粗糙的竹席样的器物,也叫作“簟”来看,簟的品质要求、材料品种、原产地等防线早已失守。随着时代的变迁,簟的外延扩大了,它包含了所有竹席和类似的制品。再到后来,竹席取代了簟的叫法,簟渐渐地被人遗忘,成为生僻字,只能到一些地方的方言里去寻根。 我的家乡人是实在的,把晒谷用的粗糙的竹制品叫作“箳”,这比较符合实际的。早先用作车子竹帘的箳,富贵人家车子用的除外,大多品质不高,也是粗糙的。 集体经济时代,箳是生产队的集体资产。每到稻子收割季节,几十条箳整整齐齐摊在晒场上,铺上稻谷,金灿灿的,很是壮观。分田到户后,我家也分到一两条箳,自家再买来一条,足够用了。后来,农村里水泥地、水泥路逐渐普及,人们将稻谷直接晒在水泥地上,箳的作用渐渐丧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白居易有诗:“箳篂州乘送,艛艓驿船迎。”陆游有赞美人的句子:“公入太学奋由经,蹭蹬晚乃驾箳篂。”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剪梅》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如今生僻的方言字“箳”和“簟”,曾经是“王谢堂前燕”,入得唐诗宋词,乃唐宋雅言。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302/14/content_166630.html
箳_和_簟.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11/23 16:09
由
benojan
頁面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回到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