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温岭方言词语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温岭方言詞語

作者简介

李小咸.jpg

李小咸,1941年生,浙江温岭新河人。退休教师、中国方言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07年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奖;2012年被评为台州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2013年,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授予其“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2017年获“全省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称号。

著有《民间淡去的记忆》《婚礼乐章》《新河方言》;主编《长山李氏文化》《台州李氏文化》《台州李氏风韵》;参加编写《新河镇志》《箬横镇志》《南鉴志》;主编《温岭民间文艺》杂志;注释《温岭洞房经选编》。有500多篇作品分别被收集在中国文史出版社《红色记忆》、西泠印社出版社《温岭民间文学》《温岭记忆》《温岭民间工艺美术与传统技艺》《温岭民间习俗》《温岭民间歌谣》等书中。

前言

方言乡音,你可以不懂,但绝不可以轻慢。方言乡音是家乡与每个人紧密联系的血脉,是本土文化的载体。

有人认为方言格调低下,那是浅见。如温岭方言就有鲜明的特色,音韵铿锵,简洁生动,古风犹存,词汇又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古诗词,温岭话可以有韵味地读出任何文学作品。方言中保留着不少汉唐时期的官话以及文人雅士中通用的文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这些上流社会人士使用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等,“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绝不能因说方言“土里土气”。胡适曾经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用刘半农的话说,那是一种“地域的神味”。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毋庸置疑。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初期就开始“推普”,至1992年前后有了强化,主要是限制中小学生在下课时使用方言,并且基本不允许电视里出现方言节目。50多年“推普”,普通话早已覆盖大江南北,倒是一些地方的方言流失和濒危更让人担忧。在不阻碍“推普”的前提下,是不是也该给方言留下一席之地?

慢慢地,人们看到了新的迹象:电视台开设了不少轻松活泼的方言节目,地铁增加了方言报站,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也组织学生唱方言童谣和学习民俗文化······无数尝试都在说同一件事:虽然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主流交际语言,但在许多地方,人们仍然需要多彩的方言。

俗语是最为鲜活的语言,贴近百姓,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俗语常充满了真知灼见,它不仅“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而且是“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俗语去雅取俗,口传心授,历时久远。本书选择常见的具有口语通俗性、广泛适应性和完整述谓性的俗语定型语句,解释则努力做到文约而义固。俗语通俗好懂,如其易了,阙而不论;或有隐滞,援据证之。所选条目,力求精当,少漏而不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许多曾经流传的方言俗语用字已经退出常用字的范围, 当人们需要记写方言俗语时,常常为不会写对应的字而犯难。而温岭话因为分为书面语与土语两套互相交汇的系统,也有许多语言难以“变成文字”,甚至不能用拼音拼写。

本书所选字、词、俗语,都是一片片岁月的印记。方言选词,重在常用口语,在“字多不典,在可解与不可解间”的夹缝中求萌生舒叶。书中采撷还算广,分门别类,钩稽排比,旁征侧引,希望突破温岭方言“讲讲省力写写难”“有话无字”的瓶颈,使得方言乡音研究波及开来,形成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股热潮。这也是本人写作本书的初衷。

凡例

一、“常用词汇”条目,参照《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体例。

二、注音采取三法:其一,汉语拼音法;其二,借用方言同音字注音;其三,引用典籍如《康熙字典》中的反切注音法,并注出处。浅显常见的不注音。

三、释义力求简明。

四、注音或释义,典籍文献之间有较大差异的,兼收之,供参考。

五、引用出处有三种情况:其一,该字十分生僻,援引以佐证;其二,有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注释根据无处查证,便留下出处;其三,该字之音或义,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有差异,则间或援引多条以明递嬗之迹。

六、本书收俚语、歇后语以温岭城区为基础,适当采用温岭、黄岩接壤区域的语音及用词。

目录

常用词汇

词语 解释 校者注
温岭方言词语.1737101896.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5/01/17 16:18 由 beno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