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州語維基百科
使用者工具
登入
網站工具
搜尋
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登入
>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足跡:
•
糯米胐臀晚米凳
•
三十六岁生腰子
•
台州话中有意思的词义_碗_浅_去噢_头_钱_去噢
•
娘舅_娘舅_走来走开空双手
•
余喜华_解锁方言的理工男
•
那些年很流行的热词_话说_倒灶_与_狗皮倒灶
•
噢叫_怎么写
•
饐餲_食物变质发馊_用台州话原来是这么说的
清明长长节_做到割麦歇_一本有关台州清明习俗的手册
本頁是唯讀的,您可以看到原始碼,但不能更動它。您如果覺得它不應被鎖上,請詢問管理員。
====== 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一本有关台州清明习俗的手册 ====== {{:海蛳1.jpg?400|}} {{:地莓.jpg?400|}} 戴相尚 文/图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作为节日出现的清明,却是很晚的事。 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寒食节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宋时,临海人谢采伯指出:“寒食乃是冬仲,非今之清明。”可见,此时寒食节已完全被清明节所替代。 台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前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古人在这期间有上坟、踏青、荡千秋、斗鸡蛋、放风筝、戴柳、驱香九娘等习俗。 上坟 上坟,亦称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它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表现,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民间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上坟源于寒食节习俗,《唐书》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也。”台州清明上坟历史久远,清康熙《台州府志》:“(清明)各具酒馔扫墓,会亲族享饴馀。” 清明期间,人们带上祭品,以酒设馔,在坟边摆放好,碗边放筷,筷子细端置碗沿,另一端置地上,再点香、蜡,对空鞠躬,说明今天是清明节,请老祖宗前来吃饭。并在坟边铲除杂草,同时锄一块连根的草块,加盖坟墩,俗称“加坟土”或“挨坟墩”。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然后礼拜祖先,焚化纸钱或“九龙会”。 收祭品时,说一声“老太公放筷”,然后每碗菜都要夹出一点点,抛在坟前,表示是祖先吃的,也表示留给土地公公一份。 祭仪式结束后,还要送“客”。 祭品多为九碗,是旧时敬客的最高礼仪;黄岩、温岭一带为八碗;临海西乡一带则为一坟一碗,同时还要另准备一碗摆放坟边,祭土地爷。 上坟时多以家庭或房、份为单位。旧时族中有族田,即公田,其每年收成用于清明、冬至的祭祀,因多与祠堂相连,故又称堂田。堂田由轮到祭祀的这一房免费种植,清明、冬至所有祭品均在堂田种植所得利润中开销。除当天的祭品、九龙会、炮仗等开支外,还要准备许多糖果。因上坟时长辈鼓励小辈跟随,上完一圹坟后,便要分发糖果。旧时,上坟后就地在坟前把祭品吃完。《临海竹枝词》有:“海蛳青饼满冰盆,收拾轻篮去上坟。一个暖锅一壶酒,整班吃得醉昏昏。”现在上坟后则多在祠堂等地聚餐。 春游 春游,古人称为踏春(青)。《旧唐书》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乡村野间游乐一番。 旧时,中小学生春游时间往往安排在清明节前后。 戴柳 旧时,台州清明有戴柳习俗。清康熙《台州府志》载:“(清明)家家插柳于门,或簪之。”民谚有“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戴花戴柳活八百”等。 清明为鬼节,百鬼躁动,时值柳条发芽,故人们插柳戴柳以辟邪。 此俗现已不存。 台州清明节食俗 青团 有菁(现在“菁”字通常写成“青”)团和菁餣(也叫菁饼),均以菁(鼠曲草)和糯米粉为原料,通常是咸馅做成半球状,称菁团;甜馅则做成饼状,称菁饼或菁餣。《荆楚岁时记》记三月三食俗:“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压(厌)时气。” 通常在清明节前采菁,洗净,和水煮开,捞出沥干,放在捣臼上捣烂,和上适量糯米捣匀备用。甜团用豆沙作馅,咸的用笋末、豆腐干、油泡、萝卜、肉丁等时令蔬菜作馅。包入馅后捏成团,放进印模里印出花样,蒸熟后即可食用。 菁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色香味俱全,为台州特色时令食品。《天台风俗志》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台州府志》载:“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菁饼’。盖菁性温,可不热食也。” 海蛳 清明前后,正是海蛳上市季节。台州清明节有吃海蛳的习俗,据说能亮眼睛。《临海竹枝词》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户户去上坟。寒食青饼餐餐吃,呼呼海蛳亮眼睛。”海蛳,又叫香蛳,有“相思”之意,表达了未亡人对祖先的思念。 与清明节相关的谚语 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 民间做清明,有“前三后四”之说,意为清明日前三天及后四天都属于清明。但实际上清明祭祖扫墓的活动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民间百姓则认为清明节期间,正值青黄不接,许多老百姓特别是贫苦人家,无力置办祭品,只有等到春麦收割才能操办,故有“做到割麦歇”的说法。另有民谚“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 二月清明菁是草,三月清明菁是宝 清明原属二十四节气,不像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一样有着固定的时间点,而是在农历二月至三月间。 农事经验表明:清明日如在二月,多为暖冬,其时天气暖和,百草丛生,用于菁(现在普遍写成“青”,同上,下文也同)团原料的菁(鼠曲草)很茂盛,如同野草般遍地都是;但清明日在三月,往往回春较晚,且常有倒春寒现象,百草不但出土晚,长得也快,往往未长大便已开花,故菁是宝贝。同意的有“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但也有人说是“三月清明菁似草,二月清明菁似苞”。此谚真实性待考。 清明苦餣,冬至甜团 这里的菁餣包括菁团和菁餣(菁饼),团则指冬至食俗的冬至圆。老农认为,过了清明就进入了农忙,苦日子开始了;冬至时节,谷物进仓,进入闲季,农民可以享受甜蜜的生活。故有此谚。 与此相近的谚有“清明一肚大(吃),两手挈草鞋(意为农活开始);冬至一记甜,两眼望过年”。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小麦为旱季作物,最忌雨水。清明前后是小麦疯长时期,其间如果雨量充足,则对小麦生长不利,宜生黑穗病,得病后的麦穗变黑,土话称“麦乌”。 另有谚“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清明头夜雨,秧烂麦死”,更是直接说明小麦怕雨水。 清明呒海蛳,生儿乌滋滋 此谚主要表达清明吃海蛳的重要性,后半句为补充点缀。 海蛳,又叫香蛳,有“相思”之意,表达了未亡人对祖先的思念。 又有“清明吃粒蛳,赛过吃只猪”。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204/05/content_141739.html
清明长长节_做到割麦歇_一本有关台州清明习俗的手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11/23 00:49
由
benojan
頁面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回到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