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州語維基百科
使用者工具
登入
網站工具
搜尋
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登入
>
最近更新
多媒體管理器
網站地圖
足跡:
曹名字_的_曹_究竟是什么字
本頁是唯讀的,您可以看到原始碼,但不能更動它。您如果覺得它不應被鎖上,請詢問管理員。
====== “曹名字”的“曹”究竟是什么字 ====== 程和平 /文 “什么名字”,在椒江方言中称“介姆名字”,也有人会说“曹名字”。可见“曹”字也有“什么”的意思。若想打听一个小伙子的长相如何,你或许会问:“个人后生曹光景?”“曹光景”本意为“什么情形”。如果你想表达“这事跟我有什么关系”,方言里既可以说“个事干搭我介姆相干”,也可以说“个事干搭我曹相干”。在这些例子中,“曹”字后面跟着名词(“相干”属动词性名词)。 继续举例。夸赞一个孩子聪明,椒江话可以说“个小人候聪明个”,也可以带着赞叹的语气说“多少聪明啊”。当然,你也可以用“曹”字来表达,如“曹聪明哎”。在这里,“曹”字后面跟的是形容词(或副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多么”。无论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都可以跟“曹”字搭配,既可以说“曹好”,也可以说“曹坏”。这种“曹+形容词”的用法,在椒江老城区方言里并不多见,不过,要是加入“特知”(意为“不知道”)两字,如“人特知曹聪明”“车驶(音洒)得特知曹快”,这样的说法就变得非常普遍了。由此推测,“曹好”“曹快”等说法,在椒江话的历史上可能也繁荣过,只是如今逐渐淡出了。 “曹”字还有一种用法,后面加个“得”,常用于贬义,表示感叹。比如“曹得物事”(是什么东西,太差劲了)、“曹得范”(都什么样子,太不像样了)、“曹得事干做起”(做的是什么事,简直糟透了)、“曹得话”(讲的是什么话,不合理、不礼貌、不正当)。 在临海、天台、三门等地方言中,“曹长”还可用来问人的身高,“曹远”可问距离。但在椒江老城区方言里,很少有人这样用。 那么这个“曹”字,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它是一个记音字,是“是何”两字的合音,前人对此已有论述。民国《黄岩县志稿》记载:“《孟子·公孙丑》章,两曰‘是何言也’。俗谓人言不当曰‘曹话’,(曹)盖‘是何’二字合切,读若‘蛇’音,‘蛇’音略转为‘曹’,或‘曹’去声。”又载:“谓人言不当曰‘是何等语’,‘是何’合读若‘曹’,‘等’读若‘得’。”解读这两处的重点,就是“是何言”合音后相当于俗语“曹话”,“是何等语”合音为“曹得语”,“曹得语”现称“曹得话”。这个观点很有意义。 对照历史文献资料中的实际用例,我们发现这个合音也很有趣。比方说“曹光景”,就是“是何光景”的合音。我们找出例子,然后用方言去验证。如清代白话小说《玉燕姻缘传》中描述,安小姐带着贴身丫鬟临妆离开内宅,观察公堂,“临妆欲要到东班房里去,望一望吕昆是何光景(曹光景)”。明代某高僧在书信中写道:“海昏上下,年止半熟,荒歉之音,实不忍闻,不知明春是何光景(曹光景)。”(清人《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再来看“是何等语(曹得话)”。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载:“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此处,“是何等语”意为“是什么样的话”“是什么含义的话”。 又如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记载:“扬子云作《法言》以拟《论语》。孔子曰:君子不器。扬子便曰:君子不械。是何等语(曹得话)?此又在史迁下矣,可以发千载一笑。”这段话大意是说,扬雄仿效《论语》而作《法言》,将孔子所言“君子不器”改为“君子不械”,太不像话,比司马迁在《伯夷传》中的附会还要低下,会引发后世永远的嘲笑。 再举一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桓帝时期,忠臣李云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要被处死。群臣为李云求情,宦官管霸也劝谏桓帝。“帝谓霸曰:帝欲不谛,是何等语(曹得话),而常侍欲原之邪?”桓帝对管霸说的话大意是:“说我这个做皇帝的不想明辨是非,这种话是何等悖逆之言!你身为中常侍,竟想替逆臣开脱吗?” 从所举的例子来看,“是何等(曹得)”虽可用于贬义,但本质上是中性词。现在的椒江话中,“曹得+名词”也常用于贬义,跟民国《黄岩县志稿》的记述相符。但中性用法仍然留存,如“渠是曹得人个儿,我一时间忖弗起噢。” 既然“曹名字”就是“是何名字”,那么“是何名字”自然也可读作“曹名字”。例如,白话小说《孤山再梦》中有个情节讲到钱雨林请媒婆做媒的事。媒婆说,既然你跟小姐已在虎丘邂逅,“我今且不向她父母说,先与小姐说知。”雨林曰:“如此妙极,不知小姐是何名字(弗晓得小姐曹名字)。”“是何物事”也可用方言来读。如清代学者朱次琦《答康述之书》云:“作官是何物事(做官算曹物事),不过与和尚们隔壁耳!” 那么,“何”与“曹”又有何渊源? “何”字,古人读作“鞋(用方言读)”,椒江、临海等地读作“介(ga)”,温岭话的读音既有“鞋”也有“介”。比方说,古书中称“什么东西”为“何物”,“何物”在椒江话中读作“介末(ga me)”。后来,“介末(ga me)”简化了,变成“介姆(ga m)”。再后来,或许由于双音节词的兴起,“何”字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借用了“何物(ga me)”的简化音“ga m”作为自己的双音节新读音,于是“何”就多出了一个“m”音,变成“何m”。这个“m”音只是为了填补双音节的空缺而产生的辅助音,并没有实际意义。“何(ga m)”与“何物(ga m)”虽然读音相同,但含义有别。因此,“介姆物事”按理应该写作“何物事(ga m me事)”,但考虑到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所以也可把“物(m)”字一起借过来,写作“何物物事”。 以上所说的“何”字读音的变化过程只是笔者的猜测。学者发现,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已将“何物”当作“什么”来用了。比如《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说东晋名士褚季野投宿钱塘亭时,被赶到牛棚里住。钱塘县令问亭吏:“牛屋下是何物人(介姆人)?” 跟普通话里的“谁”对应的台州方言是“何人”。“何人”也出自古汉语,在临海话中读作“介人(ga ning)”,这“a”的读音显得非常正式,中规中矩;而在椒江话中则读作“减儿”,这是简化音,也有人称之为“懒音”——“何”读成“减”,“人”读作“儿”,可谓是双料懒音。温岭话也是懒音,并且“懒”法多样性,既有“减儿”,也有“咸儿”。 讲了“何”字,我们再回到“曹”字。若按规律,“渠是何人”在方言中应该可以说成“渠曹人”,但椒江话中并不说“曹人”,而是说“曹m人”(有人记作“曹某人”)。“曹m人”有可能是从“何m人(介姆人)”那里模仿来的。 其实,到后来人们早已忘了“曹”是“是何”的合音,于是“曹”的含义与“何”渐渐趋同。这样一来,“何m人”跟“曹m人”仅是读音不同,含义几乎没什么两样。然而,“曹”字毕竟来源于合音,出身不同,因此在语气上往往比单纯的“何”更有力度。尤其当人们在说到“曹得”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情绪就立马重现。 最后,提供一个带“曹”字的小对话来结束本文,看看你处可有这样的说法。“曹份记噢,还弗归家。”“曹事得,嬉畅凑,吃饭还早以大。”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4/22/content_226587.html
曹名字_的_曹_究竟是什么字.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11/23 16:58
由
benojan
頁面工具
顯示頁面
舊版
反向連結
新建頁面
新建目錄
回到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