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渔谚知多少

台州渔谚知多少

绘图 陈 静

郭建利 /文

生在台州,口福不浅,山珍海味,水陆俱备。有外地客人说,台州的空气都泛着咸湿的海腥味。当然这不是贬词,是夸赞我们海鲜多不胜数,鲜美、肥美、甜美,羡慕我们有口福。

台州拥有大陆海岸线长达七百多公里,是浙江唯一、全国罕见的独占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三湾的城市。坐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蓝色资源。台州何幸,三湾海鲜鲜千年,“湾区经济”帆正悬。台州沿海的先民坐拥东海大鱼仓,很早就涉足大海,利用海洋资源,熟悉海洋生物的习性,不断总结渔业生产经验,提炼出许多渔谚。

濒海的台州,方言俚语也天然地带着海风渔韵,海味十足,“海喻土语”很多,妙趣横生,富含哲理。这些与大海相关的词汇、俗语,拿“渔事”“海鲜”说事喻理,笔者名之为“海喻土语”。历经绵长岁月的积淀,它们有固定的隐喻义,借海洋生物的意象和渔事反观社会万象,勾画人心世态,表达爱憎,宣泄情感。

抲大留小,啜用弗愁

《十二月鱼谣》道出了渔汛的规律,充溢着收获之喜:“正月雪里梅【(魚+每)童】,二月桃花鲻,三鲳四鳓五望潮;六月鲨鱼鲦,七月鲈鱼散;八月白蟹板,九月黄鱼黄蜡蜡;十月乌鳞鲫,十一月带鱼白雪雪,十二月鳗鲞挈打挈。”还有几段异文:“三月鲳鱼熬蒜芯,四月鳓鱼弗刨鳞。”“九月黄鱼篰加篰,十月田蟹过老酒;十一月湖里鲫,十二月带鱼熬菜头啜弗歇。”“十月青蟹满肚膏,十一月带鱼像扁担,十二月墨鱼过年关。”“冬鲻夏鲈、三鲳四鳓、秋箬鳎”。鲨鲦:小鲨鱼。大黄鱼与小黄鱼身披金鳞,体型相仿。两者不同种,但亲缘关系很近。小黄鱼长大后不会变成大黄鱼,正如小熊猫(九节狼)成年后不会变成大熊猫。(魚+每)童,个小肉嫩,色黄味佳,比小黄鱼更胜一筹。

台州渔谚:“抲大留小,啜(吃)用弗愁。”海洋资源也要保护,绝不能吃子孙饭。有的鱼类还要“增殖放流”,以修复海洋生态,壮大其种群数量。

靠山啜山,靠海啜海。海洋是蓝色粮仓,取之不尽,不会辜负辛勤的“耕海牧渔”者。近水知鱼性,台州《鱼名谣》蛮形象:“虾勾弹(虾蛄)顶好笑,朏臀头带顶公子帽,走起路来哒哒跳。海鳗滑济济,走路袅依依。黄三绰号‘圆眼弹’,结拜黄鱼做老三。弹胡双眼弹,打洞拔大旗;沙蒜泥粒滑济济,打洞硬格底。剥皮鱼,蛮难相(很难看),剥皮后是美娇娘。……”《海货谣》如数家珍:“鳗鱼滑里滑哒长拔拔,劈至鳗鲞送远客。鲳鱼刺软张嘴细,小氓(小孩)过饭顶中意。水 (魚+孱)骨头软蛮软,(魚+孱)汤烧嘞索煞鲜。弹涂钻洞顶会钻,落镬还要涾涾蹿。裳鱼(海蜇)全望虾做眼,抲上嘞还要矾三矾。……蛎肉生啜加大蒜,蛎壳好烧蛎壳灰。白大腌成鱼生板,箸头搛来整梗擐(音掼)。海里海货兴蛮兴,撑船老大阿(也)派弗尽。”

腌鳓鱼、腌蟹酱过饭过粥老实好啜,味道崭。糟鱼生(小带鱼等拌酒糟腌制),漤子麻(腌制的薄壳小贝类即圆蛏)、蟹酱卤(小蟹盐渍,三门人叫蟹煳卤),节节花(凤仙花,花梗股),这些都是从前海边人廉价的佐餐便菜,塞饭(很下饭)。但“咸苦心肝”的鱼生卤汤和酒入肚,有损健康。“自作自受,鱼生卤过酒”,那是自食其果。椒江《长工怨》控诉道:……苋菜股,两头通,一口咬开三梗(条)虫。鱼生薄丁汤,鱼肉捞噢精打光。烂脚腌菜白殕毛,乌脓腌虾死人咸。做该牛马活,啜(吃)该猪狗食!做生活(干活)吤咦有气力!

“白大”指小带鱼等低廉小鱼,用于晒鲓头(白大鲓、白大丝鲓)或腌鱼生酱,烂白大又长又难看。所以看到谁穿着(穿戴)邋里邋遢,台州话称他“烂白大”。“桐漆油瓶”,老实烂污。烂贱虫:下贱之人。烂冬瓜则喻潦倒。有的人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台州人喻其“燥白蟹”,因为干燥后白蟹重量很轻。

渔民头上三把刀

鱼死眼弗闭,抲鱼人苦一世。“张捕人”“讨海人”是海里刨食,付出艰辛的劳动,冒着极大的风险。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有囡弗嫁抲鱼郎,一年三季守空房。台州老话:呒有牛劲马力,难忖海洋衣食。从前海上捕鱼艰辛、危险,拔网之类很费力,力气小胜任不了。甚至性命难保。旧时《落大陈谣》直击痛点:三支桅,落大陈。驶开(去)啷啷声,驶转呒性命。“砉剌”一浪,门舵向上;“砉剌”一记,老大断气!

剌剌:①状风声。风剌剌。②象声词。状拍击、破裂声。砉[huā]:象声词,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乌鸦砉的一声飞了。砉然是象声词,常用以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台州话也说:“咔剌”一记。等于普通话“咔哒一下”。

三门老话:三尺板(指渔船)内是天堂,三尺板外见阎王。临海俚语:落船人撑船,搭(跟)阎罗王隔层板。老百姓直截了当,说渔民出海抲鱼和孕妇生小孩是“一脚棺材里,一脚棺材外”。谚曰:抢风头赶风尾。出海捕捞要不失时机,抢在风暴之前或刚过之时。

顺风锣好敲,顶风船难撑。过去的舢板小船俗称“阿呐船”。因其遇风易覆,令人心惊,见者往往惊呼“阿呐”“阿呐”。老话讲:“阿呐船”一跤两跤弗要紧,三跤四跤送条命!所以“抲鱼靠三硬:人硬、船硬、家生(工具)硬”,缺一不可。恰如俗话所说:手里呒网望鱼跳。/锯快弗怕树粗。/做官要印,做生意要秤。

当然除了硬件装备,也需要软件——知识、技术和经验:会抲抲一万,(勿+会)抲抲一篮。正如老话所言:“少年木匠老郎中”,木匠要气力,医生可是越老越吃香。方法要对头:紧拉鱼、慢拉(网)虾。要观测气象:上山怕老虎,出海怕大雾。/上山怕虎落船怕雾。/九月十二晴,出海赚(被)雨淋;十月廿三晴,一冬好收成。要把握时机:退潮泥螺涨潮蟹(讨小海时)。春雪满山,黄鱼满滩。

要了解鱼的习性:五月十三鳓鱼会,日里弗会夜里会。渔汛有其复杂性和规律性:三月清明断鱼卖,二月清明鱼叠街。或:二月清明鱼像草,三月清明鱼像宝。/三月三,黄螺爬上滩;九月九,望潮啜脚手。/雨花绵绵泥螺结堆。/俗话说:裳鱼朆到,红水先来。四月初八满江红(指海蜇多),墨鱼驻岩荡山黑(指墨鱼多)。清明前后,成群墨鱼到海岸边岩石放籽,紧贴着岩皮,称“墨鱼驻岩”。旧时渔民就拿着顶端装网的长竹竿去撩。台州话借此形容人群围聚,水泄不通。

如果运气好,老天爷赏饭,渔民满载而归:“欠账如牛毛,海水着一潮。”一船渔获就将陈年旧账都付清了,可见获利之厚。“十网九网空,抵得泥水木匠两三工。”收益尚可,胜过泥瓦匠和木匠的“老司钿”。从前机械少,也缺乏保鲜和冷冻设备,加之交通落后,海产靠肩扛人挑,及时鲜售。时间就是金钱,“卖鱼卖鲜,两脚抛天;日赚八百,夜赚一千。”“鲜鱼上肩,两脚抛天,过路客人让两边。”小脚箩担担,疾步如飞,不敢耽搁分秒,不敢有丝毫怠慢。

(部分内容参考杨世学、彭连生等先生整理的渔谚)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303/21/content_169585.html

台州渔谚知多少.txt · 上一次變更: beno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