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女散花”说开去
“天女散花”本为佛经故事,说的是仙女散下花来,以花着身或不着身来检验向道之心,如果俗尘未尽,花即着身。后用“天女散花”形容大雪纷飞或碎物纷纷落下的样子。成语“天花乱坠”“口坠天花”等也本此。
椒江俗语“散天花”“天花地纷”即是“天女散花”的变体,通常用作比喻。如,“间里散天花样个,散遍完”,是说房间弄得一团糟,东西像天花散落,遍地都是。也说“散得天花地纷”。“天花地纷”大概可按“天花散落,纷纷坠地”来理解。吵架、打架,闹得不可开交,也可用“天花地纷”来形容。如,“这两个小人,大放假在屋里吵得天花地纷”。“大放假”意为大假期,指寒暑假。
唐代教坊曲有名为“散天花”的,后用作词牌名,人们填词吟唱。
方言“鬼天花罗”,比喻谎话连篇,做事不靠谱,胡作非为等。“鬼天花罗”带有“天花”俩字,或许也跟“天女散花”有关。
椒江方言“散”字,还有些特别的用法。
“肉散”,指肉末,也指将瘦肉剁成肉末,然后摊开、蒸熟的菜。如,“买赤猪肉斫肉散”。
方言旧歌谣,“独个儿厨厨过黄鱼,独个囡厨厨过肉散”,说的是从前独生子女生活的优渥。
茶叶叫“茶散”,闲聊的话叫“话散”。零售,有人说“卖散”。这些“散”字作形容词,后置。前置如“散口”,指零食。“散口吃多噢,正厨吃弗落”是父母经常告诫孩子的话语。“正厨”,指正式的一日三餐。
“散铜钱”“散钞票(也叫散票)”,指零钱、小钱。从前遇到灾难去算命,算命先生会建议“用散铜钱化解化解”。零钱,若细说,还可分为“散块”“散角”“散分”。随着分币、角币的淡出,“散角”“散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
“讨散工”意思是雇临时工来帮忙。“开散子”,指说大话。“散卖”,跟“卖散”义同,就是零卖。“散碎”“散散碎碎”,指零零散散的东西。如,“屋里散碎个物事多,移过屋装死(搬家时累死人)。”
指物品散开的样子,方言可说“散呵呵”“散扎扎”“散零零”,常含贬义。如,“物事系起散呵呵,弗好抲(用手不好拿)”。这三个语词是近义词,如果细分,大致是,“散呵呵”指散得开放,“散扎扎”是散得不紧密或没有黏性,“散零零”则为散得孤零零。“散呵呵”是记音字,温州话记作“散花花(花,音同呵)”,可参照。
“散扎扎”也是记音。椒江话里,有几个“扎”,意思相近,如“脆扎扎(读作‘处扎扎’)”。举例:“粉呒揉好,脆扎扎个(面团揉得不好,散散的缺乏黏性)”。再如,衣服上缝的线,线口裂开,椒江话说“线缝扎噢”。这几个“扎”都有散开义,应该是同一个字。
明代胡广的《周易传义大全》里有一段文字:“某尝喻之,如两片磨,中间一个磨心,只管推转不已,谷米四散,撒出来……”“撒出来”,方言可读作“扎出来”,即散出来,抛洒出来。此“撒”字跟“扎”意思相合,是否为本字,待考。
说人穿衣服不扣扣子,袒胸露腹,椒江话叫“开花散肚”。“衣裳纽珠也弗纽,开花散肚,搭大贫样个”,是长辈批评孩子常说的话。有朋友认为,“开花散肚”应该是“开怀散肚”。
溃逃如鸟兽散,方言说“鸦飞鸟散”。例如,“一讲老师来噢,这帮小猢狲便逃得鸦飞鸟散,一记工夫,影踪也望弗着噢。”“散”字还有一些说法。“拆家离散”,指破坏家庭,或家庭破裂。“吃姜茶散汗”,可退热、治风寒。“吃糖梗散地”是过去卫生意识不强时的景象。
“散”,普通话有两个读音。作动词,读sàn,如聚散、消散。作形容词,读sǎn,如懒散、松散。同一个词,若含义不同,读法也有别。“散(sàn)发传单”和“散(sǎn)发的病例”,“散”的读音就不同。“散落”,也有两种读法。“眼泪珍珠般散(sàn)落了下来”,“散”,动词。“数不清的牛羊散(sǎn)落在茫茫草原上”,“散”,形容词,这个“散落”,指零星分布。《汉语大词典》记录了“散落”的两种读音,《现代汉语词典》统一标注为sànluò。
椒江话,单个字“散”,遵循动词、形容词两读规律,有些复合词,也有读音错位现象。如,闲散、松散、懒散、自由散漫等,“散”本为形容词,实际读音如动词,声调跟“解散”的“散”相同。在披头散发、钱财散失中,“散”本是动词,却按形容词读,跟“茶散”的“散”相同。又如,“散文”的“散”,多数人,声调读如动词,跟“散步”“散会”的“散”同音,也有人读形容词调,跟“肉散”的“散”相同。
语言是一种习惯,台州方言“散天花”“天花地纷”的表达是习惯,“散”字的读音也是。
程和平/文 陈静/图
转载自: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402/27/content_194986.html
